高中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优化策略
光全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呼舒第三中学
1.生活化情境创设策略
1.1 理论基础
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相结合,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
1.2 实施方法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教师需要敏锐地发现这些数学元素,并将其引入课堂。例如,在购物场景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折扣计算,如“满 100 减 50”的优惠活动,如何计算实际支付金额;在出行中,可以探讨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已知两地距离和速度,如何计算所需时间”。这些生活中的实例不仅贴近学生实际,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设计生活化问题: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是生活化情境创设的核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实际应用”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某商品的价格随市场需求变化而波动,当需求量增加时,价格下降;当需求量减少时,价格上升。如何用函数模型来描述这种关系?”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函数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相结合,理解函数模型的意义。
案例分析:以“函数的实际应用”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某水果店的苹果价格与销售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当价格为每斤 5 元时,每天可以销售 100 斤;当价格提高到每斤 6 元时,每天销售量减少到 80 斤。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建立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调整价格来最大化利润。这种基于实际生活场景的案例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实际应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优势与效果
生活化情境创设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时,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生活化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亲和力。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场景中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最后,生活化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驱动情境创设策略
2.1 理论基础
问题驱动情境创设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这种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探究式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2 实施方法
设计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问题驱动情境创设的重要手段。这类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答案,或者有多种解法,能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性质”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问题有多种证明方法,学生可以从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故事、实验或实际问题引入数学知识,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概率”时,可以通过一个抽奖游戏引入:“在一个抽奖箱中有 10 个球,其中 3 个红球,7 个白球。每次随机抽取一个球,抽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概率的概念,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概率计算的方法。
案例分析:在“几何证明”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证明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先展示两个形状相似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然后提出问题:“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如何证明它们是相似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讨论和尝试,逐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3 优势与效果
问题驱动情境创设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问题驱动的情境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问题驱动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放性问题和多样化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后,问题驱动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3.信息技术融合策略
3.1 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融合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多媒体认知理论,强调通过多种感官刺激促进知识建构。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通过直观图像和动态演示,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2 实施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学习“函数图像的变换”时,利用动画展示函数图像在平移、伸缩和翻转过程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变换规律。
借助数学软件: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Mathematica 等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例如,在学习“圆锥曲线”时,使用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通过拖动点和调整参数观察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增强对性质的理解。
案例分析: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利用 3D 建模软件展示几何体的结构和性质。教师创建立方体模型,通过旋转、缩放等操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其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立体几何的概念和定理。
3.3 优势与效果
信息技术融合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它使数学教学更加直观和生动,通过多媒体演示和互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学习效果。其次,它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快速展示大量教学内容,节省课堂时间。最后,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结语
情境创设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生活化、问题驱动、信息技术融合、跨学科整合和文化浸润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知识的亲和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淑英.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00(001):44.
[2]黄晓清.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教育艺术,2024(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