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辽宁职业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作者

郑剑锋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110000

体育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改革创新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区域,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改革更具典型意义。

一、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之间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1]。体育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其一是身心素质与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其二是能够促进团队协作与职业社交能力的形成;其三是能够促进意志品质与职业竞争力的形成。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这些能力要素的培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能力培养生态系统。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不仅是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职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二、辽宁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辽宁省公办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基本构建起以基础体育技能训练作为核心,把职业体能培养当作补充的教学模式,然而在课程内容跟职业岗位需求的衔接这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部分院校对于体育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性认识不足,体育课程规划缺少前瞻性思考,没能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在职业素养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参与度上呈现也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一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运动中提升体能、锻炼意志;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对体育课程兴趣匮乏,参与程度较低。且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依旧以传统的技能考核作为主导,对于学生在体育活动里呈现出的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应变能力等职业素养缺少系统性评估。同时,教学资源配置同样存在区域性失衡问题,部分院校体育场地设施陈旧,器材配备不足,制约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此外,体育社团活动开展也不够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待提高,体育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的融合程度不足,难以契合新时代职业教育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体育教学管理机制方面,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化,未能充分顺应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三、体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职业导向的体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把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体育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教学内容设计需凸显职业特色,依据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来导向,把控好课程开发的系统性以及层次性[2]。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一方面要重视专业对体能、心理素质的特殊要求,保证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要留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发展方向,使体育活动切实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教学内容设计还要体现出阶段性与递进性。

(二)创新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强化职业能力训练

辽宁省职业院校创新项目化教学模式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导向,把传统体育课程重新分解成一系列完整过程的子项目。教师在项目设计中要注重将职业能力要素有效地融入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在项目完成进程中主动搭建知识体系、提高专业技能。此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之际掌握体育技能,还能培育相关的职业能力。以“校园定向越野”教学为例,教师可把学生进行分组并且设置多个任务关卡,要求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体能展示、技术动作、战术配合等多方面考核。学生要制定详尽的比赛计划,合理地进行分工,科学地调配体能,灵活地应对突发状况。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能培养其决策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法,设置逐步推进的挑战目标,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循环中持续提升综合素养。此外项目化教学模式还应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依靠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能力提升状况,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改进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提升职业素养水平

辽宁省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考核需构建包含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在内的立体化评价体系[3]。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需要把体育运动项目和职业情境进行深度融合。比如可以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纳入考核范围。同时评价主体也应当多元化。除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要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企业评价等多方参与。以“篮球战术配合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去进行战术设计和实践,在比赛过程中评估他们的战术执行力、临场决策能力以及团队协调能力。课后让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然后由组长对每个成员的贡献度作出评价。同时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从职业素养方面对学生在比赛中呈现出来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等进行点评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可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其职业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打造校企融合实践平台,深化职业技能培养

学校可凭借区域产业的优势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于体育教学进程当中植入职业情境的要素。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企业资源来开发专项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培育职业素养。也可以把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行为规范等要素融入体育课程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体验环境,在体育实践中渗透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如安全意识、团队意识、组织协调等职业素质。学校也可以和企业一同制定实训计划,挑选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指导,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职业体能训练”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方案,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会职业环境下的身体机能要求。训练内容应包含站姿、体态、力量、耐力等要素,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指导,及时纠正动作要领,强化职业规范意识。教学过程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依据职业需求设计个性化训练计划。最后由体育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评估学生的训练效果,从职业适应性方面给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结束语:

辽宁省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构建体育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机制至关重要。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体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嘉彦,苏洁.基于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1):164-165.

[2]魏星临.基于体育素养与职业能力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6):129-130.

[3]郭贤锋.高职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