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罗禹
成都文理学院 61040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4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11.0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大学生群体网络使用率达97.9%。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互动以及价值观形成的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阵地。因此,新时代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特征分析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这一代年轻人一般有着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与数字素养,能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以及数字工具,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里获取知识、表达观点、建立联系[1]。身为数字原住民,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现出突出的碎片化、跳跃性以及多任务处理的倾向。在价值取向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呈现出更为突出的个性化与多元化特点,他们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现象有着独特的看法。同时网络社交平台的广泛运用也促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圈子,虽然有利于其个性发展和自我认同的构建,但也容易导致其社会责任意识的淡化。此外,在面对网络信息时,这些“95 后”“00 后”大学生有较强的批判精神与独立判断能力,但是由于其经验阅历有限,他们的价值判断标准还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因此,在建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进程中需要科学地引导。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价值引导难度加大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有开放性与即时性特点,这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日益丰富。然而也随之会带来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风险,譬如大量未经仔细甄别和过滤的信息会在网络空间快速扩散开来。会存在一定的错误观点和不实言论甚至虚假新闻,这些负面信息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干扰。而且网络平台算法推荐机制也会产生一定的“信息茧房”效应,这会让部分学生陷入自我认知的小圈子里,从而缺乏对不同观点进行理性思考与辨析的能力。在这样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寻觅新的突破口,甚至会用娱乐文化等不同的形式来包装其价值观念。加之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不足,这便还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环境不适应
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环境之间的矛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也愈发凸显,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教师比较习惯的“讲台式”单向灌输教学模式,未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碎片化、互动性以及即时性的学习特性,且师生间也缺少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在网络平台运营、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样的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太过刻板,缺少新媒体思维与创新设计,难以契合“Z 世代”大学生对于个性化、沉浸式学习体验的需求。此外在教学评价环节,一般还是采取传统的结果导向评价方式,未能有效结合新媒体数据分析手段,导致教育效果评估缺乏科学性与精准性。
(三)思政教育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存在错位
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大学生群体往往期望得到与个人发展、社会热点以及职业规划等联系紧密的思政教育内容。然而当前的教育供给主要还是以理论阐释和政策解读为主,没办法充分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部分教育工作者习惯运用说教式的表达形式,内容呈现方式太过刻板,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同时教育内容更新周期偏长,也未及时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观点融入进去,使得思政教育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认知需求出现脱节。部分思政教育内容还缺乏针对性与互动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种供需错位的现象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还弱化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增加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价值渗透和文化侵蚀,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借助精心包装的文化产品来传播错误思潮。网络舆论场中各类思想观点激烈碰撞,不同价值取向的交锋变得日益频繁,导致部分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产生盲目崇拜心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性,一些错误思潮凭借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方式,在青年群体中迅速扩散。大学生因阅历较浅,对各类社会思潮的鉴别能力以及政治敏锐性欠缺,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误导。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
(一)构建数字化思政教育体系,优化育人环境
高校需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智慧化思政教育平台。在教育内容设计时,要重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层次性,把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深度融合起来。技术支撑方面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分析系统以及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优势,构建全时、全域、全程的育人格局。在平台功能设计上,要注重交互性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生态,数字化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需依托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一个集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比如可以开发思政主题微课程资源库,设计虚拟仿真思政课堂,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里感知历史。还可以搭建线上讨论社区,设置主题论坛和在线答疑板块,推动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或者可以开发思政知识竞赛小程序,利用游戏化学习模式提高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思政资讯推送平台,定期发布优质思政文章和时事评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数字化思政教育体系可有效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二)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法,提升教学实效
教育工作者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与平台,打造出沉浸式且互动式以及体验式的教学场景。教师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和认知规律,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以及个性化指导 。在课程设计方面,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把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研讨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微课和慕课等形式来丰富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如可借助弹幕评论、在线讨论、云端协作等功能,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网络学习氛围。例如,在“红色文化”主题教学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体验革命历史,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革命精神。同时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网络研学任务,引导学生去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作品,开展线上主题展示与研讨,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思想认识。此外教师还可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让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进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引导他们在网络空间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自我教育与价值认同。
(三)打造高质量思政教育内容,强化价值引领
教育者需依据新时代青年的特性,把思政教育内容和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紧密融合起来,注重思政元素的巧妙植入。优质的思政内容应当有思想深度、有理论高度还要有一定的情感温度。可以通过融入时代元素、青年文化以及国家发展成就等,通过富有新意的表达形式来传递主流价值理念。在内容生产阶段,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强化对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阐释,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播语言,让思政内容有思想重量又有艺术魅力。面对新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的碎片化趋向,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开展“内容+”的创新实践,把优质内容和短视频、动画、图解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提高思政内容的表现力与传播力。以“科技创新精神”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的奋斗事迹,制作出生动的短视频,呈现他们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攻坚过程,向学生讲述大国重器背后的创新故事。然后结合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强国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的责任担当。在内容呈现方面,可融入科研实验室、重大工程现场的场景再现,再配以专业解读和情感表达,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不断升华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四)完善网络育人治理机制,保障健康发展
完善网络育人治理机制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言是一项关键保障[4]。高校需要构建网络育人综合治理体系,把校内外多方资源整合起来,以此形成育人合力。一方面可组建专业化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挑选政治素质过硬且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网络思政辅导员,开展线上谈心谈话以及主题讨论等活动。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组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于校园网络社区开展文明引导与舆情研判等工作。同时,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科学的网络思政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将网络思政教育归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范畴。也可以设立网络思政教育专项资金,给网络思政教育提供经费支持。这笔经费可用于开发优质网络思政课程资源、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以及举办网络文化活动等。此外高校还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为学生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治理机制创新方面,可以探索“互联网+督导”模式,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实时监测与动态评估,适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加强网络思政教育不仅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应积极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切实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超,王万清.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分析[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下).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2025:187-189.
[2]葛楚婷,丁娟慧.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林教育,2025,(14):88-90.
[3]殷莞迪.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路径探究[N].山西科技报,2024-11-28(B13).
[4]王亚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24,(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