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空留巷工作面采用U+L型通风方式采空区注氮惰化条件下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研究
张铁昽 贾龙淼 王俊宇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兴煤矿 辽宁 调兵山 112700
摘要:大兴煤矿南五1201工作面为12煤层的首采面,12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Ⅰ类,属容易自燃煤层,12煤层顶板局部发育有12-1煤层,煤厚0.80m,间距一般为2.10m,回采期间工作面顶板探孔实见,12-1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Ⅰ类,属容易自燃煤层,上述两层煤的最短自然发火期均为37天。由于开采技术受限,12-1煤层无法采出,全部留在采空区,极易出现自然发火迹象,本工作面采用沿空留巷回采技术和U+L型的通风方式,非常有必要对采空区三带进行详细测定划分,为防灭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沿空留巷 自燃“三带” U+L型通风
南五1201工作面开采采用沿空留巷回采技术、U+L型通风方式,采空区冒落是一个随时间、空间动态发展的过程,随工作面推进采空区范围不断增大,采空区内自然发火危险区域也随之移动。同时,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还受覆岩垮落情况、工作面风量、防灭火措施、瓦斯抽采等因素影响,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1]。由于南五1201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对采空区采取运顺埋管注氮、运、回顺埋管注砂充填等防灭火技术手段,加之本煤层回顺斜交高位钻孔、回顺高位钻场水平长钻孔、本煤层顺层预抽钻孔、上隅角明管、采空区埋管、底板瓦斯道穿层钻孔等瓦斯抽采手段的采用,对采空区内漏风场及氧浓度场分布规律产生复杂的耦合作用影响。因此,通过分析采空区运、回顺束管气体数据,划分现阶段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对于南五1201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区域划分、防灭火技术措施效果评价、抽采方案优化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2]。
1 工作面基本情况概述
1.1工作面煤层赋存情况
本工作面煤层煤类为不粘煤,煤层厚度在1.42~2.35m之间,一般煤厚为1.84m,南部薄北部厚,采止线位于最低可采线附近。本工作面煤层结构南部复杂,北部简单,煤层中含夹石1~5层,夹石岩性以中砂岩、泥岩、炭质泥岩为主,厚度在0.08~0.81m之间。
工作面上邻10-2煤层,煤厚一般为0.72m,不可采,与12煤层间距在46.23~57.60m之间,一般为48.24m;下邻13煤层,煤厚一般为1.08m,与12煤层间距在11.31~24.68m之间,一般为19.03m。12煤层顶板发育有12-1煤层,煤厚0.8m,间距一般为2.10m,回采期间工作面顶板探孔实见。
1.2煤的自然倾向性、自然发火期
根据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大兴煤矿煤自然倾向性鉴定报告》确定,12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Ⅰ类,属容易自燃煤层;12-1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Ⅰ类,属容易自燃煤层。12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为37天。煤尘爆炸指数为23.59%。根据取样煤质化验结果,预计回采原煤灰份(Ad)为32.36%,挥发份(Vdaf)为40.30%,发热量(Qb,ad)为2910 cal/g。
2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依据
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通过在工作面预埋束管和测温光缆,观测测点气体和温度数据来划分采空区三带范围。根据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依据以及煤自燃下限氧浓度测定实验结果,以如下条件作为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依据:
(1)氧气浓度指标:散热带,O2浓度>18.0%;氧化升温带,18.0%≥O2浓度≥8.0%;窒息带,O2浓度<8.0%。
(2)温度指标:以1℃/d递增作为散热带和氧化升温带分界(该指标具有局限性,只作为参考依据,因为具有自然发火可能性的遗煤,并不完全表现为持续升温)。
2.1 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方案
大兴煤矿南五1201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束管铺设均采用进、回风巷预埋的铺设方法,如图1所示。运顺采用沿空留巷方式,留巷侧每间隔10m埋设观测束管,回顺每间隔20m埋设观测束管。每个测点均为一个束管气体监测点和温度监测点。
2.2 氧气浓度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
南五1201工作面运顺采用沿空留巷,运顺留作后续工作面的回风顺槽用,因此,留巷与采空区形成开放式空间,受U+L型工作面通风方式的影响采空区流场与压能分布差异较大,针对南五1201工作面采空区的束管取样化验数据,绘制南五1201工作面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图,进行采空区“三带”划分。
(1)运顺留巷侧氧气浓度
运顺侧观测束管氧气浓度与测点距离工作面距离的关系,如图2所示。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大部分的区间里,留巷的观测束管的气体取样分析结果,都表明由于沿空留巷与采空区形成开放式空间,离留巷较近的采空区边缘流动性较好,都处于散热带,其中6、7、8、9、10号观测束管的部分数据存在个别几个点的氧气浓度低的情况,分析是由于采空区注氮气防灭火造成的影响。
(2)回顺侧氧气浓度
回顺侧观测束管氧气浓度与测点距离工作面距离的关系,如图3所示。共选取11月23日、11月29日、12月6日、12月11日、12月17日、12月23日、1月5日、1月12日所埋束管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
距离工作面80m以内的范围,氧气浓度基本保持在18%以上。在监测周期内,各监测点的数据显示,气体的成分相对较稳定,没有出现高的瓦斯和其它气体成分升高的情况,采空区气体主要以空气为主,在注氮气的影响下,有氮气浓度在80%左右的点出现。采空区内瓦斯运移至束管附近的浓度不超过5%,大都在0.5%至2%之间变化,可确定在工作面推进的240m左右的范围内,采空区80m范围内肯定为散热带。
选定5个观测束管距工作面80m后的数据,如图4所示,12月11日所埋束管自1月5日后(距工作面73m),12月17日所埋束管自1月5日后(距离工作面50m),12月23日所埋束管自1月5日(距工作面25m),1月12日束管自1月18日(距工作面22m),氧气浓度开始降低,而此时也是各束管瓦斯浓度数据急剧上升的拐点。需要指出的是,1月5日所埋束管的氧浓度分布(瓦斯浓度)分布出现一个阶段性降低升高在降低(瓦斯浓度与氧浓度相反)。
结合以上5个束管的氧气与瓦斯数据可以得到,氧气浓度的变化与瓦斯浓度的变化成反比的关系,测点监测数据中氧气浓度高,则该日的瓦斯浓度低,此外各束管的氮气浓度与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基本相同,都是随瓦斯浓度变化成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各束管的瓦斯浓度较低的取样点中,氮气浓度有多个点超过78%,说明注氮的影响都到达了回顺的束管所埋位置。此外氧气浓度、瓦斯浓度变化、氮气浓度的变化,存在两日之间变化大,几日中数据波动较大的情况,这些变化,说明采空区的流场在压能变化情况下,所做出的的反应比较迅速,运顺采用留巷及U+L型通风方式的前提下,采空区流场呈现开放性,压能在留巷处较高,因此采空区透气性相对于U型生产模式下的采空区要高,在本次所有束管监测的最长距离内130m(回顺),不建议以氧浓度进行划分,因为结合12月11日、12月17日和1月12日的束管数据,存在观测后期有高出18%的数据存在,结合瓦斯和氮气数据变化,说明采空区内,气体成分的变化不能理出较为清晰和规律性的变化,流场的变化较快,因此更多考虑工作面开采至今,采空区的“三带”没有形成,采空区内以散热带形式占主导地位。
2.3 南五1201采空区温度参数分析
温度指标是煤层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经验指标之一,以1℃/d递增作为散热带和氧化升温带分界。但该指标受工作面机械设备、人员等影响因素较多,具有局限性,只作为参考依据。因为具有自然发火可能性的遗煤,并不完全表现为持续升温,针对南五1201工作面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开采至今,运顺留巷的火情监测数据,平均温度基本在24℃~26℃之间变化,说明监测光纤所处位置情况稳定,没有出现温度异常增高的地点。因此不做参考不将数据详尽列出,进行赘述。
南五1201工作面回顺2022年1月份火情监测数据,如图5所示,其它的监测数据由于变化不大,不一一列出。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回顺的平均温度基本在30℃至32℃之间变化,考虑到监测范围为太大,平均温度反映出回顺的大部分区域温度相对较低;回顺温度监测最高温度相对于平均温度的变化1月25日之前变化不大,1月25日之后至1月30日波动较大,1月28日最高温度发生在回顺1262m处,为42.94℃,距离工作面位置为270m,其它各观测日期的最高温度点基本都在工作面始采位置附近,只有1月24日当时工作面170m,1月27日距当时工作面位置226m处,虽然回顺的温度监测出现1月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共5个相对高温日,但温度并未过高,并在31日降低至正常水平,因此,可将出现高温变化的区域重点关注,分别为回顺1262m、回顺1234m、回顺1271m以及回顺1290m~1310m范围,出现温度异常进行相关措施处理。
2.4 南五1201采空区CO参数分析
CO气体作为重要的自燃指标气体,其变化与采空区遗煤的氧化反应有着直接关系,能反应采空区自燃的发展,对采空区的防灭火有着重要意义。
在对各束管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后,对变化相对较大的束管CO数据进行分析,分别为12月17日所埋束管、1月5日所埋束管和1月12日所埋束管的CO数据,可以得到,12月17日所埋束管在2022年1月26日之前,CO数据变化较小,在1月27日之后,迅速上扬,结合上面采空区的温度数据,可以看出,12月17日所设束管与采空区温度的变化基本吻合,且12月17日束管与“高温”点距离较近。
1月5日所埋束管,CO浓度数据,在1月20日至1月30日的数据都较高,1月24日出现最高的54PPM,1月28日数据出现0.18PPM,考虑到浓度和只出现一天,并且1月12日CO数据变化相对于1月5日数据波动幅度要小,在1月26日之后浓度降低,分析为该区域距离工作面较近受流场的影响较大的关系。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大兴煤矿南五1201工作面,测点束管内O2、CO、T等数据分析,采空区的“三带”划分做如下分析结论与建议:
南五1201工作面运顺采用沿空留巷回采、U+L型通风方式,根据采空区氧气浓度的束管监测数据,确定采空区形成开放空间,回顺预埋束管的监测数据,氧气浓度的变化基本未呈现“三带特征”,采空区监测点的氧气浓度变化受流场影响,短时间内波动较大,无法形成稳定的“三带”特征氧气浓度数据。
结合采空区火情监测温度数据和CO数据,认为在工作面当前位置向采空区内170m至工作面开切眼(初采位置)作为采空区氧化关注区域,之所以未把该区域划为氧化带,是因为该区域出现温度升高,但高温点不能保持稳定。
建议对采空区后续测点按固定距离排列并持续取样观测,工作面回采可能形成的“三带”实时掌握,针对性采取防灭火措施,对南五1201工作面回采期间防灭火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2]邓欣雨,柳东明,柳刚,徐世波等。注氮惰化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实测及划分研究[J]。山东:山东工业技术,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