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仁”在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中的不同内涵演变

作者

李梦晗

廊坊师范学院 廊坊 065000

一、引言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崇高地位,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的塑造有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而“仁”这一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贯穿了中国哲学史的整个发展的进程,从先秦儒学对这一思想体系的初步伦理构建到宋明理学的深入发展与阐释,“仁”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对我们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可感灭的影响。

二.先秦儒学的“仁”思想内涵

2.1 孔子:以“礼”为基础的“爱人”思想

孔子首次将“仁”确立为核心道德概念,认为成仁是修德的关键,将“仁”和人联系到了一起,对人本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孔子认为“仁”的本质为“爱人”,强调的是在与他人交住的过程中关爱他人的一种态度,但是这种爱并不是无差等的,而是在礼的基础上,以血缘关系关系为起点,首先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出发点,先做到对身边人或物的“仁”一层层的向外推广逐步扩展到爱每一个人。但是“爱人”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要以“礼”为规范,即要遵守社会的等级秩序,使爱的表达制度化、规范化。孔子强调实“克己复礼为仁”,将“礼”作为“仁”的外在约束,主张通过对真身的约束与反思来实现“仁”。孔子的“仁”思想为儒家伦理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孟子:性善论与“仁心”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和禽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天生就具备的“仁,义、礼、智”四德,而他们具体表现为“则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又被称为良知,孟子认为一个人生下来具有良知,有仁义之心。孟子的思想注重人本心的修养,他更注重内心源头深处的涵养,孟子主张通过“存心”等方式去扩充本心,如果自己本身是中正的,仁义的就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与他人的矛盾就会减少,同时将“仁”从个人道德层面推广到政治层面,提出“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应该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这样社会就会更加安定和谐。

2.3 荀子:性恶论与“仁”的外在约束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进而从性恶论的角度来阐释“仁”,他认为“好声好色”是人的自然本性之一,“仁”的作用是教化人们使人性能够符合道德规范。他认为普通人成为圣人君子还是小人在于他们后天的修行,荀子的观点与孟子相比更有所不同,荀子把“仁”做为一种外在的工具用以约束人门的私欲,规茫人们的言行举止使其合乎礼法,“仁”是对自身欲望的管控而不是自身生出来的,因此荀子也更注重礼法,这也为法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宋明理学“仁”思想的发展

3.1 程朱理学:“仁”与“天理”

程朱理学中对“仁”的思想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将其上升为哲学范畴。二程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观点,他们认为当一个人达到了“仁”的境界就能体会到万事万物的感受,在这个时候,就没有人物之分和内外之别了,也就是所说的“合内外之道”,但是真的要达到真正的“仁”的境界是十分不容易的,“识仁”是“合内外之道”的功夫,而“诚”与“敬”便是“存仁”的功夫。“诚”是被定义为真实不妄的状态,也就是恒常不变的真实存在的东西,如果用一个人来说明,一个人“诚”就是他内心的想法和他的行动是保持一致的。“敬”是对万事万物以及他人保持敬畏的心,要放下心中的私我,不带有主观的包彩去看一个人或一件事,看待人或事不杂任向的杂质,让心保持它原有的净态,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当做到了这两点时,“仁”便流露出来了,此时就能够体会到自己和宇宙是一个整体,能体悟万事万物,而朱熹则进一步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将“仁”做为“天理”的体现,最穿于万事万物中,从而要格物致知,通过研究具体事物的道理逐步参透“天理”从而实现“仁”的内在修养,他们的“仁”做为一种体现,通过对外物的道理的感悟或观察来培养内心的修为,从而达到内心的仁,他们的研究更注重自然事物而非人内的本心。程朱理学将“仁”从伦理道德规范上升为哲学范畴,赋予了它形而上学的意义。

3.2 陆王心学:本心即“仁”

陆王心学从心性的角度论述了“仁”思想,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仁”存在于人的本心,不是外在追求来的,只要“明本心”就能够领悟仁的境界,同时他认为本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是会被“物欲”“闻见”遮蔽,失去它本来的作用,但这并不是本心的缺失,如果本心明了,人的言行举止就都是合乎规矩的了,所以要“发明本心”。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仁的本体,人生来就是具有良知的,如果人除去了内心的私欲,放下了私我,良知就会显现出夹,依照内心的良知去做事情,达到了仁的境界,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仁”的要求,在行动中积极的去践行仁,做到知行合一。陆王心学更注重对人的本心的探究,强调去发现,挖掘内心的仁,不要被外物所蒙敝,从而使自己的言行都是中正得体的,通过不断的觉察慢慢去达到仁的境界。

四.“仁”思想内涵演变与价值传承。

先秦儒学的“仁”主要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处理的主要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像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它更多的是一个道德准则,没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更多强调用外在的标准去约束和规茫着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社会和谐,而到了宋明理学时期,“仁”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内涵,不光包含了先秦儒学的道德标准,同时及与天理联系在一起,变得更抽象,有了哲学范畴。人们逐渐的开始从内心深处去探寻“仁”,把它当作一种境界去追求,通过修养身心去体悟“仁”。从先秦到宋明,“仁”思想在变化中不断发展,始终作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部分在不同的时代都展现出了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它引导着人们怎么为人处事,让社会更加和谐,放下内心的私我,与万事万物的矛盾也就变少了,万事万物发生在我们身上都将会有利于我们,鼓舞了我们要有追求,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会使社会更有秩序,更加稳定。

五、结论

通过对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仁”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仁”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核心思想,在不同的历史不断演变和发展,姑终焕发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重要探索,也是我们当今所要继承和传扬的,他对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品格,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启示。哲学之美,在于对中正的坚守,对私我的超越,对固执的挣脱,对偏见的摒弃。在这纷扰的世间,愿我们都能以哲学为灯,找到内心最纯粹的那一块净土,不被自我的狭隘束缚,去看看世界本来的模样。

六、参考文献

[1]王阳明.传习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