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铁路房建系统非在岗人员问题与对策
刘宁宁
中国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房建公寓段 150000
一、引言
铁路房建系统作为铁路运输保障的重要支撑,承担着铁路沿线站房、职工宿舍、仓库等各类房屋建筑及附属设施的建设、维护与管理任务。其人员队伍的稳定与高效运作,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的安全与顺畅。人员定额作为铁路房建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具,是根据工作任务、技术标准、设备条件等因素制定的合理人员配置标准,对优化资源配置、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铁路房建系统的实际运营中,非在岗人员问题逐渐凸显。非在岗人员指因各种原因脱离实际工作岗位,但仍与单位保持劳动关系的人员,这一群体的存在不仅占用了编制资源、增加了管理成本,更对人员定额的精准执行造成了干扰,影响了系统的整体效能。
二、铁路房建系统非在岗人员的类型与现状
1、非在岗人员的主要类型
铁路房建系统的非在岗人员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长期病休人员,因身体原因无法从事一线房建施工、维修等体力或技术工作,长期处于医疗期或休养状态;二是内退人员,部分职工因年龄、身体条件等因素,按照内部规定提前退出工作岗位,保留劳动关系直至正式退休;三是待岗人员,由于项目完工、岗位调整、技能不匹配等原因,暂时没有具体工作任务,等待重新分配岗位;四是停薪留职人员,通过与单位协商,在一定期限内脱离岗位,自行创业或从事其他工作,保留人事关系;五是挂名人员,因历史遗留问题或特殊原因,名义上属于系统人员,但从未实际到岗工作。
2、非在岗人员的现状特征
从数量上看,部分铁路房建段的非在岗人员占比已达到总编制的 10% -15% ,在一些老段甚至更高。例如,某铁路房建段共有职工 500 人,其中非在岗人员 78 人,占比 15.6% ,包括长期病休 12 人、内退 35 人、待岗 21 人、停薪留职10 人。从分布上看,非在岗人员多集中在年龄较大、技能单一的群体中,年轻职工和高技能人才占比较低。
三、非在岗人员问题对铁路房建系统人员定额的影响
1、人员定额标准失真
人员定额的制定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基础,需综合考虑岗位数量、工作强度、技术难度等因素。非在岗人员的存在,使得单位名义上的人员数量与实际在岗人数存在偏差。例如,某站房维修班组的人员定额为8 人,但由于 2 人长期病休,实际在岗仅 6 人,导致定额标准与实际需求脱节。
2、在岗人员负荷加重
当非在岗人员占用编制却不参与实际工作时,为完成既定的房建任务,在岗人员往往需要承担额外的工作量。在铁路沿线房屋修缮工作中,若原定 10 人的施工队因 3 人待岗而仅剩 7 人,剩余人员需延长工作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才能完成定额任务,这不仅容易导致职工疲劳作业,增加安全风险,还可能降低工作质量,影响房建设施的使用寿命。
3、人工成本虚高
非在岗人员虽然不参与实际工作,但单位仍需按照规定支付部分工资、缴纳社保等费用,这直接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时,为弥补人员缺口,部分单位不得不通过招聘临时工或劳务派遣人员来完成工作,进一步抬高了成本。
4、定额调整机制受阻
铁路房建系统的人员定额需要根据工作量、技术进步、设备更新等因素动态调整。非在岗人员的存在使得人员结构数据混乱,管理层难以准确掌握实际人力需求,导致定额调整滞后于实际变化。例如,随着智能化检测设备在房屋安全检查中的应用,原本需要5 人的检测小组可缩减至3 人,但由于 2 名非在岗人员未及时清理出编制,定额调整方案迟迟无法实施,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升。
四、铁路房建系统非在岗人员问题产生的原因
1、历史遗留与政策因素
在铁路系统改革过程中,部分房建单位为解决人员过剩问题,采取了内退、停薪留职等过渡性措施。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措施形成的非在岗人
员逐渐成为历史遗留问题。此外,医保政策、劳动法规的变化也影响了非在岗人员的管理,例如长期病休人员的医疗期认定、待遇标准等缺乏明确的执行细则,导致这部分人员难以妥善处理。
2、人员结构与技能断层
铁路房建系统的工作性质对体力、技能有一定要求,部分年龄较大的职工因身体条件下降,无法适应一线施工、维修工作,又缺乏其他岗位所需的技能,只能进入非在岗状态。
3、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铁路房建单位对非在岗人员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制度,准入与退出机制不明确。在非在岗人员的审批环节,存在标准模糊、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非在岗状态;在退出环节,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非在岗人员缺乏重新上岗的动力,而单位也难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造成非在岗人员长期沉淀。
4、思想观念与外部环境影响
部分职工存在“铁饭碗”思想,认为进入铁路系统后无论是否在岗都能享受稳定待遇,缺乏主动退出或提升技能的意识。此外,外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非在岗人员担心重新就业困难,宁愿维持非在岗状态等待机会,也不愿主动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剧了非在岗人员的管理难题。
五、解决铁路房建系统非在岗人员问题的对策
1、优化人员定额动态调整机制
以精准的人员定额为基础,建立非在岗人员与定额调整的联动机制。定期对各岗位的实际工作量、工作效率进行测算,结合非在岗人员的数量和状态,动态调整人员定额标准。例如,对长期病休、内退等确定性非在岗人员,及时从原岗位定额中剔除,按实际需求重新核定在岗人数;对待岗人员,设定 3-6 个月的待岗期限,期间纳入临时人员库管理,若到期仍无法匹配岗位,则相应核减所在部门的定额编制。
2、完善非在岗人员分类处置制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非在岗人员制定差异化处置方案:对于长期病休人员,严格按照医疗期规定进行管理,定期核查健康状况,对医疗期满仍无法工作的,依法办理退休或解除劳动关系;对于内退人员,根据单位实际需求和内退人员的身体、技能条件,提供返聘机会,从事后勤管理、资料整理等轻量工作,重新纳入人员定额体系;对待岗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如组织学习新型房建材料施工技术、智能化设备操作等,帮助其匹配空缺岗位,对培训后仍无法上岗的,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并给予合理补偿;对于停薪留职人员,到期后及时终止协议,若其愿意返岗,需通过技能考核重新确定岗位和定额。
3、加强人员招聘与培训的协同
从源头控制非在岗人员的产生,在招聘环节严格按照人员定额标准,结合岗位需求选拔具备相应技能和潜力的人员,避免因“人情招聘”“盲目扩招”导致人员冗余。同时,建立常态化的职工培训体系,将培训内容与房建技术发展、岗位定额要求相结合,定期组织在岗人员参加技能升级培训,预防因技能落后导致的待岗问题。
4、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与人员定额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在岗人员按定额完成情况给予奖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对非在岗人员设定考核指标,如待岗人员参加培训的出勤率、考核通过率等,达标者优先安排岗位,不达标者缩减待遇或限期解除劳动关系。
六、结论
铁路房建系统的非在岗人员问题不仅影响着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对人员定额的精准执行造成了严重干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人员定额管理为核心,通过优化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分类处置制度、加强招聘培训协同、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只有将非在岗人员管理与人员定额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铁路房建系统的运营效率,为铁路运输的安全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