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初物理衔接教学策略研究
刘迪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四中学 271408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育人目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在高初物理教学衔接过程中,常出现知识断层、思维跨度大、学生适应性差等问题,导致初中阶段培养的初步物理认知难以与高中深度探究形成有效衔接。因此,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初物理衔接教学策略,对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连续性和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初物理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初中物理教学以生活现象认知和基础概念识记为核心,强调知识的直观性与趣味性;而高中物理则向理论体系建构与定量分析转变,侧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衔接过程中,部分教师仍固守传统“知识本位”理念,将教学目标简单等同于知识点传授,未能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进阶要求。例如,初中阶段“速度”概念教学仅停留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一定性描述层面,而高中阶段在引入“加速度”概念时,未有效衔接初中速度知识,缺乏对两者逻辑关系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系统的物理观念,阻碍了科学思维的连续性发展。
(二)教学内容衔接脱节
高初物理教材在知识编排上呈现明显的阶梯式跳跃特征。初中物理内容多聚焦于自然现象的直观呈现与简单规律的初步认知,而高中物理则迅速过渡到复杂物理模型的构建和严密公式推导。以“力的合成与分解”为例,初中阶段仅要求学生能通过实例定性判断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而高中阶段直接引入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中间缺乏对矢量概念的渐进渗透和数学工具运用的过渡性教学环节。这种断层式的内容编排,使得学生在面对高中物理知识时,因缺乏必要的认知铺垫,难以跨越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鸿沟,极易产生学习挫败感。
(三)教学方法差异显著
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存在显著的模式差异。初中课堂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采用直观演示实验、生活实例类比和故事化讲解等教学方式,课堂节奏相对舒缓;而高中物理更强调逻辑推导、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密度大、知识深度高,课堂节奏紧凑。这种教学方法的突然转变,使学生在进入高中后,难以迅速适应高强度、高思维含量的课堂模式。例如,初中阶段通过演示实验直观呈现物理现象,学生多以观察和记忆为主;而高中实验更注重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误差讨论,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评价体系单一滞后
当前高初物理教学评价体系仍以传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过度关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程度和解题技巧的掌握情况,严重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创新思维发展和科学态度养成等核心素养维度的评价。在高初物理衔接阶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动态地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高初物理衔接教学策略
(一)重构衔接性教学目标,聚焦素养进阶
基于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分层递进的教学目标体系。在初中阶段,以生活现象为载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物理观念和观察能力;高中衔接阶段,结合初中基础,将目标升级为运用物理观念解释复杂问题、发展科学推理与建模能力。例如,在“运动与力”主题教学中,初中设定“能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目标,高中则进一步要求“通过受力分析建立动力学模型”,实现从现象认知到理论应用的素养进阶。
(二)整合教学内容,搭建认知桥梁
梳理高初物理知识体系,挖掘衔接点并设计过渡性教学内容。在力学模块,可增设“从初中力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矢量运算”的专题,通过生活实例(如斜拉桥受力分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矢量合成的数学方法;在电磁学模块,以初中“简单电路”为基础,延伸至高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链条。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思维转型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模式。运用问题链教学法,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如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从初中“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经验出发,逐步提出“力与加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等问题,推动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开展项目式学习,设计“设计简易机械装置”等跨学段项目,融合初中机械原理与高中力学计算,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优化评价体系,全面反馈素养发展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小组探究表现、实验设计与操作等,采用课堂观察量表、实验报告评分等方式记录素养发展轨迹;终结性评价除传统考试外,增加开放性试题(如设计实验验证物理规律),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加强教师协同教研,保障衔接落地
建立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师协同教研机制,定期开展跨学段集体备课、教学案例研讨活动。教师共同分析高初教材的知识衔接点和素养培养梯度,研讨教学方法的过渡策略。例如,初中教师通过观摩高中课堂,了解后续教学需求,在初中阶段有意识地渗透科学思维方法;高中教师则深入研究初中教学特点,在起始阶段注重复习与衔接,实现教学的无缝对接。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在部分学校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高初物理衔接教学实践后,学生对高中物理的适应性显著增强。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比例提高,在解决综合性物理问题时,科学思维和建模能力明显提升。例如,在“能量守恒”专题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能量转化关系,体现出较强的探究能力。但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策略实施中未能充分体现素养导向;跨学段教研活动的组织频率和深度有待加强。
五、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初物理衔接教学是落实教育改革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重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及加强教师协同教研等策略,能够有效弥合高初物理教学的断层,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未来,物理教育工作者需进一步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衔接教学策略,探索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洁.论高中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难题中的应用——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案例分析[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背景下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究(第三辑).苏州市第三中学;,2022:55-56.DOI:10.26914/c.cnkihy.2022.061134.
[2]陈得海.核心素养视域下初高中物理有效衔接的教学设计探讨[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2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