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节能降耗优化研究

作者

白龙

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209

摘要:煤矿井下供电系统是煤矿生产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其能耗水平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成本与环境效益。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对煤矿井下供电系统进行节能降耗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分析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运行现状,探讨其能耗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供电设备优化、运行管理改进以及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实现供电系统的高效节能运行,为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煤矿井下供电系统;节能降耗;优化策略

引言

在当今能源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煤矿行业作为能源生产的重要领域,面临着巨大的节能降耗压力。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作为煤矿生产的关键支撑,其能耗水平直接关系到煤矿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优化煤矿井下供电系统,降低能耗,不仅是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整个能源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节能降耗策略,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煤矿井下供电系统能耗现状分析

(一)供电系统能耗特点

首先,井下供电系统负载类型多样,包括采掘设备、通风设备、排水设备以及运输设备等,这些设备的运行功率和运行时间差异较大,导致供电系统的负荷波动较为频繁。例如,采掘设备在工作面作业时,其功率需求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而通风设备则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这种负荷的不均衡性增加了供电系统的能耗管理难度。其次,井下环境的特殊性对供电系统的能耗也产生了影响。井下空间相对封闭,通风条件有限,设备散热效果不佳,可能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因温度升高而降低效率,进而增加能耗。

(二)能耗问题成因剖析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能耗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设备层面来看,部分煤矿井下使用的供电设备老化严重,设备效率低下。这些设备在设计和制造时可能未充分考虑节能需求,其运行效率远低于新型节能设备。例如,一些老旧的变压器空载损耗较高,且在负载变化时无法有效调整运行状态以适应负荷需求,导致电能大量浪费。此外,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到位也会加剧能耗问题。长期未进行维护的设备可能存在接触不良、绝缘老化等问题,不仅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会增加额外的能耗。从运行管理方面分析,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模式较为粗放,缺乏精细化的能耗管理措施。例如,部分煤矿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未能根据实际负荷需求合理调整设备运行状态,导致设备长时间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同时,缺乏有效的能耗监测系统,无法实时掌握供电系统的能耗情况,难以及时发现能耗异常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二、煤矿井下供电系统节能优化技术路径

(一)供电设备优化升级策略

首先,应优先选用高效率、低损耗的电气设备。例如,新型节能变压器采用先进的绝缘材料和优化的绕组设计,能够显著降低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与传统变压器相比,其空载损耗可降低约30%,负载损耗降低约15%。同时,新型变压器的运行效率更高,能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保持较高的能效水平。其次,对采掘设备进行优化升级也是重要的节能措施。例如,采用变频调速技术的采煤机和掘进机,可以根据实际工况动态调整电机转速,避免设备在高负荷下长时间运行,从而降低能耗。

(二)智能控制技术在节能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技术为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节能降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供电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例如,在通风系统中,采用智能变频调速技术可以根据井下实际通风需求动态调整通风机的转速。通过在通风机入口处安装风压传感器和风量传感器,实时监测井下通风状况,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预设的通风需求模型,自动调整通风机的变频器频率,使通风机在满足通风需求的前提下运行在最低能耗状态。在排水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在水泵入口处安装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仓水位,并根据水位变化自动控制水泵的启停和运行频率。当水位较低时,水泵可以低频运行,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当水位上升时,系统自动调整水泵频率,确保排水效率。此外,智能控制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供电系统的无功补偿和电能质量优化。

三、煤矿井下供电系统运行管理优化措施

(一)优化供电系统运行模式

首先,应根据煤矿的实际生产需求,合理安排设备的运行时间与顺序。例如,对于采掘设备,可根据工作面的推进计划和地质条件,制定科学的设备运行计划,避免设备空载运行或频繁启停。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时间,减少设备在低效状态下的能耗。其次,采用分区供电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供电系统的能耗。煤矿井下作业区域分布广泛,采用分区供电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用电需求,合理分配电能,避免电能的浪费。例如,将采掘工作面、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等划分为不同的供电区域,根据各区域的设备运行情况,动态调整供电线路的开关状态,确保每个区域的供电与用电需求相匹配。此外,优化供电系统的电压等级也是重要的节能措施。通过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调整供电电压,使其在满足设备运行需求的同时,降低线路损耗。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供电电压降低10%,线路损耗可减少约16%。通过优化供电系统运行模式,可以实现电能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从而显著降低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能耗。

(二)加强节能管理与监测体系

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在节能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例如,设立专门的节能管理岗位,负责制定节能目标、制定节能措施、监督节能实施情况等工作。同时,建立能耗考核机制,将节能目标与各部门和岗位的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积极参与节能工作。其次,构建实时的能耗监测系统是实现节能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在井下供电系统的关键节点安装电能监测装置,实时采集供电系统的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生成能耗报表和分析报告,为节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监测系统可以实时发现设备的异常能耗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同时,利用监测系统的历史数据,可以对供电系统的能耗进行趋势分析,为优化运行模式提供参考。

结论

通过对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深入研究,从能耗现状分析、节能优化技术路径以及运行管理优化措施等多方面展开探讨,明确了当前供电系统存在的能耗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在技术层面,供电设备的优化升级与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线路损耗,实现电能的高效利用;在管理层面,优化运行模式与完善节能管理监测体系则为节能降耗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优化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降低煤矿生产成本,还能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推动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慧临.试析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J].能源与节能,2016,(05):56-57.

[2]戴振臣.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中就地补偿技术的节能效果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9(01):36-37.

[3]戚永豪.就地补偿技术在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中的节能效果分析[J].信息通信,2013,(02):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