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应届生就业现状、问题及精准帮扶策略研究
李兴雪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一、引言
应届生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更是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应届生就业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深入探究吉林省应届生就业现状、精准识别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策略,对于促进人才合理配置、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吉林省应届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2.1 就业规模与趋势
伴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202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到达1222 万人,较 2024 年增加 43 万人,创历史新高。这一庞大的就业群体在面临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和疫情影响的下,就业形势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有一定的留吉就业学生,其中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毕业生不留在吉林省,原因为就业薪资水平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对应届生的吸引力仍有待提高,人才外流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2.3 就业形式
传统全职就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灵活就业比例逐渐上升。部分应届生受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影响,选择从事个体经营、自由职业、兼职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涵盖自媒体、网店运营、兼职设计等多个领域。这既满足了部分应届生追求自由工作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也反映出就业市场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增强。但灵活就业也存在社会保障不完善、工作稳定性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引导。
三、吉林省应届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3.1就业岗位供需失衡
经济增速放缓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吉林省就业市场岗位供给增长乏力。部分传统产业,如煤炭、钢铁等,由于产能过剩,岗位缩减明显;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在短期内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导致就业岗位供需失衡,竞争异常激烈。
3.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校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专业的招生规模过大,而新兴专业的建设相对滞后。这使得部分专业的应届生面临就业困难,而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
学历层次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过度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导致低学历应届生就业机会减少。这种学历层次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就业结构性矛盾。
3.3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部分应届生就业观念较为传统,过于追求“铁饭碗”,对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岗位趋之若鹜,而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则缺乏兴趣。这种就业观念的偏差,使得就业市场供需结构进一步失衡。同时,一些应届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清晰的规划,盲目跟风求职,也增加了就业难度。
3.4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发布平台分散,导致应届生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就业信息。部分招聘信息更新不及时,也影响了应届生的求职效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一些重要能力指标不尽如人意,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自身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较大。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单一,形式传统,主要集中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缺乏对职业规划、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深入指导。就业培训针对性不强,难以有效提升应届生的就业能力。
四、吉林省应届生就业精准帮扶策略
4.1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就业岗位开发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
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与扶持力度,引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稳定政策性岗位。持续稳定公务员招考规模,统筹安排事业单位年度招聘计划,提高面向应届生的招聘比例,国有企业招聘进一步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倾斜,确保政策性岗位的稳定供给。
4.2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高校与企业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应届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实训,提前选拔优秀人才,降低招聘成本。同时,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学质量。
4.3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开展就业观念教育。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咨询等方式,引导应届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理性看待就业选择,增强就业竞争力。鼓励应届生积极投身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基层岗位就业,实现自身价值。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丰富就业指导服务内容,不仅要注重求职技巧的培训,还要加强职业规划、行业分析、职场礼仪等方面的指导。创新就业指导服务形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服务,提高服务的覆盖面与实效性。
4.4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搭建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就业信息资源,建立全省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的集中发布、共享与查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提高就业信息的传递效率与匹配度。
加强就业培训。根据市场需求与应届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强化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应届生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及时了解其就业状况与职业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后续的指导与帮助。对就业困难的应届生,实施一对一帮扶,帮助其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结论
吉林省应届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经济、教育、社会等多个层面。通过对就业现状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了就业岗位供需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观念偏差以及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深化校企合作、转变就业观念、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精准帮扶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吉林省应届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其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关注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以及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优化帮扶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应届生就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叶萌,胡丽娜,金鑫,等.吉林省高校毕业生择业区域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科学咨询,2024,(17):130-133.
[2]王建光,楚洪波.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评价——基于吉林省2631份调查数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123-129.
作者简介:李兴雪(2004.1),女,汉,山东省临沂市,本科,研究方向: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