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展困境与路径探究
杨玉艳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重庆万州 404100
引言
《新课标》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被首次提出,是《新课标》的亮点,与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共同构成五大课程内容[1]。跨学科主题学习指的是学生以体育与健康学科为主,融合科学、地理、数学等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对两个及以上的学科知识进行跨越性的联结,对某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2]。
1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展困境
1.1 跨学科课程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跨学科学习”这一概念于 1926 年被美国学者伍德沃斯提出,但对于我国体育教育者来说,它依旧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以《新课标》为纲领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导致课程内容拼盘化、碎片化、杂糅化。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实际教学需求进行创造性设计,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1.2 学校缺少跨学科学习保障机制
学校的组织管理影响《新课标》与地方政策的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的开展要依托学校的保障机制。但学校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物质条件缺失。不同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对应的教学器具、图文资料、场景布置等。第二,课时安排与调配不合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已被纳入课程内容,但有的学校的管理者依旧固守传统教学观念,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学业水平考试,跨学科主题学习流于形式。第三,教学文化薄弱。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存在偏差或偏离,导致教学文化难以积淀,影响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不利于施教者与受教者对跨学科知识进行探索,不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开展。
1.3 体育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经验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从师范院校学习到上岗前培训再到入职后发展,都围绕着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不足,缺少跨学科教学经验。一方面,体育教师对跨学科教学理解得不深入。因为缺少专家解读和系统培训,所以体育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虽然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抱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因能力有限而难以有效开展相关教学。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对其他学科了解不多。为了使体育与健康学科和其他学科相融合,教师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2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展路径
2.1 以学生为教学之本,挖掘多样化的体育跨学科学习主题
教育的目的首先在育人,而学生不仅是实施教学的主体,更是开展教学活动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3]。因此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找准学生的学习“症结”所在,抓住他们的“痛点”“对症下药”。
例如,在水平四七年级田径教学单元的耐久跑一课中,传统的体育课堂仅仅以耐久跑为主题而开展教学,当学生听见耐久跑这一学习主题后往往会产生厌烦、抵触等心理。反观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不仅优化了体育课程的学习主题,而且还融合了多学科的内容,丰富了体育课程的知识含量。同样以耐久跑一课为例,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背景下,我们首先要分析学生的情况,以学定教,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切合学生兴趣点的学习主题,假设授课对象为水平四七年级学生,他们刚步入初中阶段,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极大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黄金期,身心比较亢奋,我们可以创设“跟着李白游中国”“红军长征”“劳动最光荣”“火速救援”等特色学习主题,在多样且个性化的学习主题下,触发学生的高校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以兴趣促学生之学,创设趣味化的体育跨学科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当学生对某一学科具有良好的兴趣时,他总会心情愉悦地去探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且也多会取得优秀的学习反馈。因此,浓厚的兴趣将会是激发学生高效学习的“良药”。
例如,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创设趣味化的跨学科军事情境,借助前期热映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为引子。它不仅是我国历史学科中不可或缺的抗战主题内容,而且也是当下的主流话题。故在此主题情境中,借助战役中的英雄少年“伍万里”多次凭借自身精湛的投掷技术为战争的胜利赢得了新的契机的案例,调动学生争先学习的心理,并以长津湖战役为主线,在准备部分创设战前大练兵、行军拉练、运输军需物资等情境化学练任务,基本部分主要以投掷燃烧弹、穿过封锁线、抢占高地达级赛等环节突破学习重难点,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进行“我和我的祖国”音乐伴奏下的爱国主题放松操。基于此,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趣味化情境中,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运动技能,同时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触发学生的报国之志。
2.3 以问题解决技术之谜,融合跨学科知识解决体育专业化难题
以问促思,以思导学,通过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以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一课的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让学生理解身体后仰成反弓的姿势(即“超越器械”)这一原理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即使学生做出了正确的技术动作,也较难理解这样做的缘由。而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借助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对此动作进行分析,教师可以以一把钢尺为道具,使其下端固定,这时将其向后弯折使其发生不同幅度的弹性形变,然后快速松手借助其自身的弹性将石子投出,让学生思考在哪种弯折幅度下才能将石子投得更远?原因是什么?故而得出弯折幅度最大时投出得越远,原因是动作距离越长,其做的功越大,投掷就越有力。因此,通过这样一个物理小实验就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原来做身体后仰成反弓的姿势是为了增大我们投掷时的动作距离,以帮助我们投掷得更远。
3 结语
学生在学校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时间是有限的,体育教育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获得让其受益一生的东西,包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情感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汪晓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课程内容结构与特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3):241-252.
[2]孟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22(11):4-9.
[3]钟启泉.基于“跨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以 STEAM 与“综合学习”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1):3-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