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匮要略》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证治启发
王伊萌
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瘾疹”)是一种因皮肤黏膜血管通透性暂时增高导致局限性水肿的免疫相关皮肤病。主要症状为突发瘙痒,随后出现风团(色泽可为红、苍白或肤色,偶见水肿性红斑),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该病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者起病急、消退快;慢性者易反复发作[1]。荨麻疹病因复杂,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但存在复发率高、禁忌较多等问题。研究表明,中药及经方在治疗荨麻疹方面,能有效减轻瘙痒、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1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现状
1.1 运用抗组胺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为慢性荨麻疹首选,一代药物如氯苯那敏,短效、镇静强,日服 2-4 次[2],二代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为长效药物,有中枢抑制作用,日服1-2 次,临床多用[3]。
1.2 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有较好的抗炎、抗过敏的作用,临床上往往使用膏剂或水剂的糖皮质激素外用以治疗慢性荨麻疹,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等[4],适用于局部顽固性风团或瘙痒。每日1-2 次薄涂于患处,疗程不超过2 周,避免长期使用以防皮肤萎缩。
1.3 运用生物制剂治疗
目前生物制剂治疗在皮肤科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广,而奥马珠单抗是治疗抗组胺药无效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首选生物制剂,其使用方法通常为皮下注射 150-300mg/次,每4 周 1 次,具体方案依患者病情调整,据资料显示约 60%-70%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安全性良好[5]。
2 中医不同证型临床表现及分析
1.1 风热犯表证
证见鲜红风团,灼热剧痒,伴发热、咽痛、恶寒,遇热加重。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此乃素体禀赋不足,风热外袭, 客于肌表,发为瘾疹,兼见风热表证。
1.2 风寒束表证
该证型表现为皮疹颜色淡白,遇风寒症状加重,得暖症状减轻,舌淡苔白脉浮紧。此症为风寒之邪阻于肌肤,从皮疹到全身症状均为一派寒相[6]。
2.1 气血不足证
该症状的皮损多为风团,色白,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可出现午后或者夜间加剧的症状。可伴随精神不佳,乏力纳差,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慢性疾患迁延难愈或冲任二脉失调引发气血双亏从而发为荨麻疹。
2.2 肠胃湿热证
本证型的特点为发疹前后或发疹时出现的胃脘胀满疼痛,纳呆神疲,大便溏薄或干结。苔黄腻,脉滑数。本证型病因多为平素饮食习惯不佳导致湿热内生而致脾失健运,由此内生湿热,化热动风;或为饮食不洁,导致虫积,损伤脾胃,湿热内生,熏蒸肌肤而发为此病。
2.3 冲任不调证
该证型为女性多发,皮疹常在月经前数天在全身或者局部出现散在的风团,颜色淡,以大腿内侧、小腹、腰骶部多见,往往随行经后减轻或随经期结束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经来潮前通常会再次发生皮疹,或者原有皮疹症状加重,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等相关症状;舌质正常或色淡,脉弦细或弦滑。
3 结合《金匮要略》条文分析
3.1 直接描述
3.1.1 卫表不固导致瘾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记载:“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此条文所描述的症状明确包含“瘾疹”,即现代医学的荨麻疹。传统医学来说,荨麻疹的皮疹表现以风团为主,按六淫致病的角度来说则是“风”邪夹“湿”致病的典型症状。荨麻疹患者多为自身禀赋不足,外邪趁虚而入,病情轻者出现身痒、风团,即为瘾疹的临床表现,而寸口脉迟缓主气血虚寒,可致瘾疹身痒,甚则中风。欧阳晓勇教授认为此乃太阳中风表虚证,应紧抓虚寒病机[7],该证型的主症为:风团颜色浅或白,遇冷或风邪可诱发或加剧,冬季多发,舌质淡,苔薄白或薄白而腻,脉迟缓或濡。据《素问·逆调论第三十四》“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理论,临证可选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其用药原理在于桂枝汤可解肌发表,散外感之风寒邪,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有助于固表御邪。防风可走表祛风,与桂枝合用更能增强其解肌祛风之力[8]。
3.1.2 风寒外袭导致瘾疹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记载:“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汗出乃愈。”本条文中浮而洪的脉象,提示风邪和水气相合,与卫气相争于表。该病证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淡白色风团样疹块,具有遇热减轻、受寒加重的特点,伴有畏风怕冷等症状,治疗当以疏风止痒、辛温发表为基本原则。根据欧阳晓勇教授的临床诊治经验和总结[7],此类病症方用麻黄汤、消风散、葛根汤加减,其功效在于疏风清热止痒。对于该证型的发展和演变,风寒犯表反复迁延者,其证仍属轻微,可以微发其汗,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至于风气聚而为水则应该对症治疗发汗散风,即仲景所言“汗出乃愈”,让水气与风邪都从汗孔散发而出,方用越婢汤、防己黄芪汤加减。
3.2 间接描述
3.2.1 凉血散瘀之升麻鳖甲汤
升麻鳖甲汤出自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本方条文中可见其原本用于治疗阳毒,但是据资料显示于晓雯[9]曾用此方治疗风热搏结郁于血分之荨麻疹。该证型的患者皮损复杂,风团皮疹大小不等,颜色鲜红,瘙痒剧烈。全身伴随诸如少汗、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咽痛、口干渴等症状,也可出现心烦失眠,舌红紫、苔薄黄,脉浮数。由主证可看出患者阴虚血热,升麻鳖甲汤中鳖甲、当归滋阴活血,升麻、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可有祛风清热、凉血消瘀之效。
3.2.2 调理脾胃和中降逆之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多应用于急慢性肠炎、胆囊炎等病,但临床并不局限于此,凡有胃气上逆、脾失健运之症状者均可应用。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荨麻疹的迁延反复与自身免疫力强弱相关,而脾胃的免疫功能下降很可能会引起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此同时,因脾胃不和而导致呕吐下利的状况在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也很常见[10]。此类患者除了典型的皮肤症状外还有不同程度的胸脘闷、恶心、呕吐、便溏等脾胃不调的症状,通常舌淡苔白,少数苔腻。此为风寒束表、胃肠失和之证。脾胃调和对此病转归与康复也有关键的作用。在半夏泻心汤中半夏降逆散结,黄芩、黄连清降内热,诸药合用,调畅中焦脾胃,和中降逆。根据廖列辉等[11]的临床数据表明,治疗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伴有胃脘疼痛、大便秘、小便黄等脾胃失调症状,半夏泻心汤治疗总有效率为 73.7%。
3.2.3 冲任不和之温经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九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本条文介绍了温经汤治冲任虚寒夹瘀之崩漏。冲任不调多因经带胎产致亏虚,卫外不固则发瘾疹;虚寒血瘀致阴血不足、血虚风燥,使瘾疹迁延。治宜温经散寒养血,结合瘾疹病机及女性特点辨治。王彩清[12]认为女性荨麻疹多因风寒之邪搏于血分,日久瘀阻不行所致。例如可以加入防风、蝉蜕解表祛风;加入白术、姜黄等增加行血之功用等。运用此方治疗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正体现了"祛风必先活血,血畅则风邪自除"的治疗理念。根据各院前辈的临床案例,使用温经汤治疗女性荨麻疹的有效率为 98%,辨证、对症的治疗成效可见一斑。
3.2.4 通阳利水之五苓散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巅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为张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方,主要论述膀胱气化不行和水逆的证治。三焦为气化通路,水湿内停致膀胱气化失司,三焦水液代谢受阻,湿郁肌表则发水肿或风团。湿属阴邪,易夹风,故症多夜甚伴剧痒。五苓散通调三焦:桂枝散表寒、温下助气化;白术健脾化湿,合桂温运中阳;茯苓、猪苓、泽泻渗利,导水湿下出[13]。朱海峰等[14]通过动物实验表明五苓散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五苓散对脱水状态的机体呈现抗利尿作用,而对水肿状态的机体则显示利尿作用。在临床上可将此方用于胃肠型荨麻疹或表虚水饮证的患者。张苍[15]治疗 8 例荨麻疹兼有太阳表虚水饮证的患者,其典型表现为风团伴瘙痒兼多汗、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运用五苓散加减,加芍药通阳健脾,加龙骨、牡蛎、大枣滋阴养血,诸药合用,组成通阳化气利水的专方。
3.2.5 化痰行气之茯苓杏仁甘草汤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记载:“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本条言上焦阳郁,清气不行,浊饮上逆,致胸中气塞短气,然中焦浊气壅滞,亦至胸中气塞短气[16]。病机有虚实上下之分,痰阻气滞之别,治法亦有轻重缓急之异,应遵“同病异治”原则。临床上,多数荨麻疹患者除风团外,可伴见腹痛、恶心、呕吐、胸闷、短气等胃肠及呼吸系统症状,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等全身症状,甚者可有喉头水肿反应,欧阳晓勇教授[7]认为此乃厥阴病。根据患者具体证候也可在原方上进行加减调整,据病机选方:水饮内停甚,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脾胃气滞著,予橘枳姜汤理气宽中;阴寒盛胸背剧痛,选栝楼薤白半夏汤合薏苡附子散温阳;痰湿寒结,配半夏厚朴汤化痰;病在胸膈,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四逆散疏肝通阳。
3.2.6 滋阴潜阳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症病治篇》有言道:“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此述精气亏虚致阴阳失衡,症见遗精、晕眩、自汗、盗汗。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功在调和营卫、固表敛汗。皮肤痒、慢性瘾疹迁延者,多因营卫失和、卫外不固,故午后夜甚伴燥热盗汗、失眠,乃久病伤阴、虚阳外浮之象。现代药理证实,龙骨、牡蛎富含钙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中和胃酸、镇静神经、抑制炎症。故本方亦能调节神经、抑制过敏反应,维持机体平衡以减轻痛苦,于皮肤病治疗颇具价值[17],疗效较显著。一 17 岁男患者,面颈躯干上肢反复淡红风团伴剧痒 2 年余,加重1 月,药效不显。伴烦躁眠差便溏。舌淡胖齿痕苔腻,脉弦滑数。诊为营卫不调、肾精不足、胆经蕴热型瘾疹,治以调和营卫、潜镇涩精、疏解少阳。予桂枝加龙牡汤合小柴胡汤加减,2 周显效,1 月疹消,半年未复。
4 小结
此次对经方条文的研读启示我们,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应当重视整体调理,活用经方,兼顾祛邪与扶正,才能取得更好的远期疗效,同时也为其他慢性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本文基于《金匮要略》,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辨证与经方应用。中医将本病辨为风热犯表、风寒束表、气血不足、肠胃湿热及冲任不调等证型。经方如调和营卫治表虚的桂枝汤、凉血散瘀疗血热的升麻鳖甲汤、调理脾胃的半夏泻心汤、调理冲任的温经汤、化气利水治水湿的五苓散等的应用,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智慧,揭示了其与脏腑失调的内在联系。由此可知治疗应强调整体调理,活用经方,兼顾祛邪扶正,以提升远期疗效,并为其他慢性皮肤病诊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绍丹,靳诗雨,李瑞,等.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23,45(01):33-36.
[2]谢龙会.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维生素 D 控制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分析[J].婚育与健康,2025,31(05):109-111.
[3]袁颖,尹杰.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0):6-7.
[4]周文慧.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宣丽华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经验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24.
[5]李晨毓.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规律探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4.
[6]何俊辰,郭然,张理涛.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医体质及证型分布特点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3,22(06):536-538.
[7]陈昕月,郭金孟,姚再业,等.欧阳晓勇基于《金匮要略》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探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3,32(12):69-72.
[8]李忻红,卢益萍.运用仲景经方以和法论治慢性荨麻疹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20(03):611-614.
[9]于晓雯,王学斌,王中琳.升麻鳖甲汤新用 3 则治验分析[J].四川中医,2015,33(08):85-86.
[10]杨金蓉,陈娟,王世琦,等.从《金匮要略》黄汗病条文探析慢性荨麻疹的治疗[J].现代中医药,2023,43(05):42-45.
[11]廖列辉,罗家胜,梁海莹,等.中西药结合治疗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荨麻疹38 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0,42(12):42-44.
[12]王彩清,魏晓林.温经汤治疗女性荨麻疹 80 例临床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8,(02):59-60.
[13]范佳敏,唐帮伦.五苓散加减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J].国医论坛,2024,39(02):11-13.
[14]朱海峰,朱同宣,朱冬霞.五苓散的双向调节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1998,(06):67.
[15]张苍.桂枝类方治疗慢性荨麻疹 26 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06):527-528
[16]王棣丞,葛鸾蝶,曹盼夏,等.吴鸿教授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胸痹的临床心悟[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0):144-147
[17]曾文明,曾启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方辨治胆碱能性荨麻疹验案一则[J].中国乡村医药,2025,32(0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