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平台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提质增效中的应用实践
邓杰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第一中学 626100
引言
民族地区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点。然而,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交通条件不便、优质教师资源匮乏等多重因素,民族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课时不足、教学手段单一、学习资源滞后等问题。尤其在“双减”背景下,对教学质量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借助现代技术弥补教育短板,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智慧教育平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教学工具的融合,构建起“平台 + 教师 + 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新生态。它不仅重构了语文课程的传递方式,也重塑了学习者的参与方式,为民族地区推动远程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与智慧平台的实际应用机制,对其在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探讨。
一、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与挑战
民族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面临多重结构性困境。从教学供给来看,骨干语文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经验相对薄弱,一师多科、一人多岗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课堂质量与教学深度。尤其在语文这一以语言积累、文化理解与思维训练为核心的人文学科中,教师能力的不均衡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传达偏差、课堂活动缺乏引导、学生理解片面等问题。从课程资源来看,教材虽然全国统一,但配套资源、教学案例、课后辅导等多依赖城市区域或发达地区制作,难以兼顾民族地区学生的语言基础与文化背景,造成内容适配性不足。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语言能力差异较大,部分学生汉语表达能力较弱,课文理解出现障碍,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对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缺乏兴趣,形成“被动学语文”的状态。教学评价也存在局限,缺乏过程性数据支持,难以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导致教学无法精准施策,形成“教不准、学不深、管不细”的连锁问题。在疫情背景及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下,单靠传统课堂手段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必须依赖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同步与数据反馈,突破时空与能力瓶颈。
二、智慧教育平台构建语文远程教学新模式的功能价值
智慧教育平台以网络为载体,集成教材资源、教学课件、同步课堂、答疑互动、学情分析等多项功能,为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构建起完整的远程教学支撑体系。首先,平台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标准化课程、名师录播课、虚拟课堂等方式,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使偏远地区师生也能享受一线城市优质语文教学内容。通过部编教材与平台内容的深度融合,学生不仅可以在平台上同步预习、回顾、练习教材知识,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加深对课文情感与文化内涵的理解。
其次,智慧平台提供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支持教师开展直播授课、线上答疑、作业布置与反馈,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与课堂。平台上的互动功能,如弹幕讨论、小组协作、教师点评,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改善传统语文课堂“师讲生听”的单向模式,实现语文素养在真实交流中内化。同时,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功能,自动统计学生课后练习、阅读进度、学习时长、语文素养测评结果等指标,为教师精准了解学生学情、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智慧平台在具体教材内容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智慧平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能够与教材内容深度结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为例,该课文语言形象生动,情节富有童趣,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文化意蕴。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与鲁迅所处时代背景差异较大,常出现理解困难、情感共鸣薄弱的问题,影响学习效果。智慧平台通过提供多媒体资源如课文背景短视频、鲁迅生活影像资料、语音朗读等手段,将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通过平台发布导读任务,引导学生提前了解鲁迅其人其文及文章背景,再在课堂中结合视频讲解和生词注解完成文本解读。学生在平台上可以进行课后练习题、语段仿写与主题讨论等活动,巩固语言知识,提升写作能力。同时,系统记录学生完成情况,教师可针对性布置补充阅读材料,如《朝花夕拾》其他篇目,扩大语文学习的文化空间。这种基于智慧平台的全流程教学安排,既保留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又增强了其技术支撑下的实效性,特别适用于民族地区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
四、智慧平台推动师生教学行为变革的路径机制
智慧教育平台不仅改变了教学工具,更深刻影响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从教师角度看,平台提供了一种可持续优化的教学支持体系。教师可借助平台提供的课件模板、教学资源库、教学数据分析工具,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组织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尤其对于民族地区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而言,平台成为其学习借鉴、成长提升的重要依托。平台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打破地域壁垒,形成“线上备课—同步教学—远程研讨”的教研共同体机制。
从学生角度看,智慧平台带动了学习模式的转变,使其由被动接收向主动探索转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节奏反复观看课程视频、查阅学习资源,自主完成语文阅读、写作、听说等多项任务,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同时,平台的评价系统将过程性数据纳入考核,如参与次数、互动频率、提交质量等,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再只靠考试定优劣,而是注重过程与能力。对于民族地区学生而言,这种灵活开放的学习环境更利于建立学习信心,打破语言与地域差距对语文学习造成的影响,实现教育的真正普惠。
五、结论
智慧教育平台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解决了资源不均、教师不足、教学效率低等问题,更通过技术手段重构了语文教育的新模式。它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推动了师生行为的根本转变,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全面联动。实践表明,借助平台的技术力量与机制保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与文化传承功能。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平台内容本地化开发、技术培训支持与制度协同推进,让智慧教育真正成为民族地区语文教育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助力教育公平与国家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潘薇米 .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南宁师范大学 ,2023.DOI:10.27037/d.cnki.ggxsc.2023.001107.
[2] 涂卉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专题教学中的应用——以初中语文为例 [J]. 西藏教育 ,2025,(04):7-10.
[3] 梁小蓉 , 赵云涛 , 谭文旗 .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41(04):109-112.
本文系 2022 年度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 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追求提质增效的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应用实践研究 - 以泸定县第一中学为例》(编号:川教函[2022]6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