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文玩创新——跨语文学科的金点子大冒险”跨学科案例
王喆
海淀实验小学 100048
一、案例背景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自然奥秘与科学探索”为主题,4 篇课文各有侧重:《琥珀》通过一块化石还原远古场景,展现科学推理的魅力;《飞向蓝天的恐龙》用生动文字串联恐龙演化与鸟类起源,藏着“形态变化”的科学逻辑;《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揭示“微小技术改变生活”的奥秘;《千年梦圆在今朝》则以航天史传递“探索永无止境”的精神。
本单元作文要求“展开想象,把想发明的东西写清楚”,但单纯的想象容易脱离实际。因此,我们设计了“跨学科金点子大冒险”:让孩子从课文中提炼科学原理(如琥珀的“密封保护”、恐龙的“形态适配”、纳米技术的“微小革新”),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创意设计,再用“我有金点子”记录单梳理逻辑,最后写成“有科学依据的想象作文”。既落实语文写作要求,又培养“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二、关联内容
(一)语文学科深度链接
课文知识点:《琥珀》中“松脂包裹→长久保存”的原理、《飞向蓝天的恐龙》中“身体结构随环境变化”的演化思维、《纳米技术》中“从微观改善宏观”的应用逻辑,都是创意设计的“知识原点”。
作文能力目标:需实现“三重融合”——用课文式的生动语言(如《琥珀》的场景描写)、清晰的逻辑顺序(如《纳米技术》的“问题—原理—应用”结构)、具体的细节呈现(如《飞向蓝天的恐龙》对形态的细致刻画),把创意讲成“有画面、有道理”的故事。
(二)“金点子”实践核心要素
“我有金点子”记录单并非简单的表格,而是“创意脚手架”,包含 5 大核心栏:
生活小麻烦——对应课文中“科学解决问题”的思路,如“课本总卷边”“书包太沉”;
课文灵感源——需写明来自哪篇课文的哪个知识点,如“《琥珀》中松脂保护小虫→想到保护课本”;
我的设计图——手绘外观,标注关键部位,如“像琥珀一样透明的封面 + 恐龙尾巴造型的书签”;
功能说明书——分点写核心功能,每条需关联科学原理,如“防水——用类似松脂的密封材料”;
科学小验证——记录简单实验过程,如“用塑料膜模拟琥珀,倒少量水测试防水性”。
三、实施步骤
(一)语文挖宝:从课文里“揪出”创意种子(2 课时)
1. 精读课文,用“问题链”引出灵感以《琥珀》为例,设计三级问题:
基础问题:“松脂为什么能保护小虫?”(学生答:“密封、隔绝空气和水”)关联问题:“生活中哪些东西需要‘密封保护’?”(课本、试卷、重要证件等)
创意问题:“如果给课本做一个‘松脂保护罩’,它该有什么特别设计?”
每节课后,让学生用“创意小纸条”记录灵感,格式为“课文知识点 + 我的想法”,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尾巴能平衡身体→我的书包可以装一条‘平衡带’,背着不晃”。
2. 作文小热身:用“三句话”说清创意雏形结合单元作文要求,让学生写“创意小猜想”片段,必须包含:
一句“生活麻烦”(如“我的作业本总被雨水打湿”);
一句“课文灵感”(如“学了《琥珀》,我想给作业本做个‘松脂雨衣’”);一句“初步设计”(如“透明的,能套在作业本上,下雨时也不怕湿”)。
(二)金点子实践:用记录单让创意“落地”(3 课时)
1. 手把手教填记录单,让逻辑看得见以“琥珀灵感→多功能书本保护套”为例,带领学生逐栏填写:
“生活小麻烦”栏填写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如“课本边角总卷成‘波浪形’,封面被水彩笔涂脏”;
“课文灵感源”栏填写课文具体内容,“《琥珀》中松脂包裹小虫,能隔绝水和空气”;“《飞向蓝天的恐龙》里恐龙有独特花纹,很漂亮”;
“我的设计图”栏手绘标注透明 TPU 材料(像琥珀)、封面印恐龙鳞片纹、右侧有“恐龙尾巴”造型书签(可拉伸)、底部有“小爪子”形暗扣(固定课本);
“功能说明书”栏分点填写防水防污(TPU 材料不渗水,污渍一擦就掉,关联琥珀“隔绝水”原理)、防卷边(边缘用软胶包裹,像给课本加了“防护盾”);
“科学小验证”记录“实验:往保护套上倒 5 毫升水,静置 1 分钟,翻开课本,内页没湿(证明防水);
2. 分组“闯关”:让创意经得起“小测试”
将学生分成“材料组”“功能组”“设计组”,用课堂15 分钟完成简易验证
材料组:测试不同材料(塑料膜、牛皮纸、布料)的“琥珀特性”(透明度、防水性),记录单上画“材料评分表”(★越多越好);
功能组:模拟日常场景(如把保护套扔进书包、用铅笔划擦),观察是否“防刮”“防压”;
设计组:用硬纸板做迷你模型,测试“恐龙尾巴书签”是否能牢固夹页。
学生验证记录片段:
“我们试了三种材料:牛皮纸不透明(
☆☆),布料防水差(★★☆),TPU 塑料又透亮又防水(
就选它!”
(三)跨学科融合:把记录单变成“作文素材库”(2 课时)
1. 作文结构模板:跟着课文学“讲故事”
以《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原理—应用—好处”结构为模板,结合记录单内容,设计作文四段式:
开头写生活中的“小烦恼”,关联“生活小麻烦”栏;
中间内容讲课文带来的灵感,关联“课文灵感源”栏。描述设计(样子 + 功能 + 操作),关联“设计图+ 功能说明书”栏;
结尾写创意带来的“改变”,关联“科学小验证”栏。
2. 评价表:语文 + 创意双维度打分评价表从语文表达、创意关联、细节丰富三个维度打分。
语文表达维度看是否用了课文式的生动语言(如比喻“像琥珀一样”)、逻辑是否清晰(按“麻烦 - 灵感 - 设计 - 好处”顺序);创意关联维度看记录单中“课文灵感源”是否具体、功能是否关联科学原理(如“防水”对应琥珀特性);细节丰富维度看设计图描述是否有画面感(如“恐龙尾巴书签的颜色是青绿色,像刚从水里捞出来”)、验证过程是否真实。
(四)成果展示与反思(1 课时)
1.“课文创意博物馆”现场直击
展品三件套:作文手写稿(标注“来自记录单第 3 栏”)、记录单原件(用彩笔美化)、创意模型(如用TPU 膜做的保护套、硬纸板恐龙书包);
解说环节:学生拿着记录单上台,边指边说:“大家看,我这个设计的灵感在记录单第2 栏写了,来自《琥珀》的第4 自然段……”
2. 学生反馈与改进
亮点: 85% 的学生能在作文中精准引用记录单内容,如“正如我的验证记录所说,这个保护套真的能防水”;
不足:部分学生“科学小验证”栏写得简单(如只写“好用”,没写过程)
改进:下次记录单增加“验证小步骤”填空(“第一步:;第二步:”),并设“奇思妙想区”,鼓励写“如果能改进,我想加一个 _ __ 功能,因为T
通过“课文挖灵感→记录单理逻辑→作文讲故事”的闭环,学生不仅学会了“把想象写具体”,更掌握了“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当孩子指着自己设计的“恐龙变形书包”说“这是学《飞向蓝天的恐龙》时想到的”,跨学科学习的种子,早已在他们心里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