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 视角下南通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夏春莲 李平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 226007
1 引言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T”字形发展战略的核心轴线,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北翼,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双重区位优势于一身,是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叠加赋能,南通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24 年,南通 GDP 总量位列全国 27 个万亿 GDP城市第 23 位、13 个万亿地级市第9 位,位次与2023 年持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在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型的过程中,南通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有待提升,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南通如何把握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基于 SWOT 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南通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发展战略。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产业规划等一手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构建完整的分析体系。研究成果将为南通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同时也为其他沿江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2 南通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SWOT 分析
2.1 发展优势(Strengths)
(1)战略区位与交通枢纽优势
南通拥有166公里长江岸线和276公里海岸线,是江苏省唯一滨江临海的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随着“八龙过江”交通格局的加速形成,南通正彻底打破长江天堑的阻隔效应。根据《南通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规划建设 8 条过江通道,目前已经建成通车的苏通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崇启大桥,正在建设中的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崇启公铁长江大桥,以及规划中的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崇海大桥。特别是主跨2300 米的张靖皋长江大桥等超级工程的建设,将使南通全面融入上海“40 分钟通勤圈”,实现从“交通末梢”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历史性跨越。据南通海事局统计,2024 年,南通辖区共有 35.2 万艘次船舶进出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 3.59 亿吨,南通港集装箱吞吐量历史性突破 300 万标箱,年度同比增幅高达52.45%,呈现迅猛增长态势,为南通航运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随着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的加快推进,南通正在形成“江海河”联运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2)产业基础与港口资源
南通制造业底蕴深厚,已形成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 年规模以上 值比上年增长 5.2%,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6%,比上年提高0.8 个百分点。 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国1/3 以上。港口资源方面,南通拥有通州湾 深水港等核心载体。 通州湾新出海口规划建设 30 万吨级航道和码头,将成为长江经济带江海联 吕四港区已建成 10 万吨级泊位 2 个,正在推进 15 万吨级航道建设。这些港口资源为南通打造“水运江苏”示范区提供了坚实支撑。
(3)多重战略叠加红利
南通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四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南通承担着建设先进产业协同基地、文旅休闲基地、农副产品保障基地的功能使命。在产业承接方面,南通与上海建立了紧密的产业协作关系,2023 年承接上海产业转移项目达 152 个,总投资超 800 亿元。在科创协同方面,南通与上海、苏州等地共建了 12 个科技创新联合体。在政策试点方面,南通享受自贸区联动创新区、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多重政策红利。
2.2 发展劣势(Weaknesses)
(1)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南通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化工、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不足。2024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 5983.0 亿元,增长 5.7%,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4.3 :47.5 :48.2,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虽然沿海前沿区域引入了中天钢铁等百亿级项目,但产业链关联度较弱,“龙头项目少、全链条缺失”问题突出,尚未形成集群效应。以通州湾石化基地为例,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大型项目落地,配套产业链尚不完善。
(2)科创能力与人才短板
研发投入方面,南通 2024 年研发投入强度为 2.7%,低于长三角核心城市 3.3% 的平均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除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外,缺乏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2856 家,仅为苏州的三分之一。人才方面,高端领军人才供给不足,与产业链契合度低,人才留存率仅为58%。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人才缺口更为明显。
(3)要素约束与机制障碍
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接近饱和,深水泊位供给不足,5 万吨级以上泊位占比偏低,制约大型船舶停靠。土地资源方面,沿江区域开发强度已达 35%,超过国际警戒线。制度层面,跨江融合缺乏省级统筹机制,沿海开发存在“条块分割”现象。以通州湾开发为例,港口、产业、城镇规划衔接不畅,多头管理问题突出。2023 年,因规划调整导致的重大项目延期开工率达23%,影响了开发效率。
2.3 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1)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加速推进,为南通承接科创溢出和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南通可借力上海金融、航运资源,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2023 年,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整合大型科学仪器4.2 万台(套),南通企业可通过
新券”方式共享这些资源。同时。长三角地区正在推进创新要素资质“共认共享”,南通企业可享受“一地认证、全域通用”的政策便利。
(2)沿海开发战略升级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明确支持南通打造“临港产业新空间”。规划提出,到 2025 年沿海前沿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 30%,海洋经济占比突破 30%。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洋口港 LNG 交易中心等载体为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临港产业提供了战略支点。2023 年,南通沿海前沿区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8 亿元,同比增长18.7%,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3)新质生产力培育窗口
全球绿色航运、低碳技术兴起为船舶产业转型带来新机遇。国际海事组织(IMO)新规要求 2030 年船舶碳排放降低40%,这为绿色智能船舶发展创造了 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重点研发江海直达船型、电动船舶等新型装备。2023 年,南通已启动建造全球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拖轮,标志着在绿色船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4 面临威胁(Threats)
(1)区域同质化竞争加剧
沿江港口竞争日趋白,南京港、张家港等同质化发展导致货源分流。2023 年,南通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放缓至 5.2%,低于前三年 8% 的平均水平。上海自贸区“磁场效应”显著,吸引南通外贸企业总部迁移。数据显示,2024 年南通综保区货物通关量因上海自贸区政策挤压下降12%,外贸企业数量减少8%。
(2)要素流失风险上升
上海、苏南地区对高端人才和资本的虹吸效应持续增强。统计显示,南通近三年高层次人才外流率年均增长 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流失最为严重。资本方面,2023 年南通本地上市公司对外投资中,投向上海、苏州的比例达65%,较2020 年提升15 个百分点。
(3)生态环境约束趋紧
长江大保护战略要求沿江产业加快绿色化转型。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南通沿江 1 公里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化工项目,现有化工企业面临搬迁改造压力。初步测算,沿江重化工业搬迁改造成本将超过 200 亿元,短期内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动能。2023 年,因环保整治关停的企业达 132 家,影响工业产值约 80亿元。
3 基于SWOT 分析的南通发展战略设计
3.1 SO 战略:发挥优势抢占机遇 (1)建设江海联运核心枢纽
依托“八龙过江”通道与通州湾新出海口,打造“沿江研发 + 沿海制造”双核格局。重点推进小庙洪 10万吨级航道、洋口港 LNG 码头等项目建设,构建服务长江中上游的沿海产业港。发展海河联运,开辟苏北运河至通州湾集装箱航线,建立“河海直达”运输体系。到 2025 年,实现江海联运货运量占比提升至 40%,降低物流成本15% 以上。
(2)构建跨江融合产业走廊
借力上海科创资源,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在沿江区域布局研发设计、总部经济,沿海区域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制造。具体措施包括:在船舶海工领域,联合沪苏共建绿色船舶研发中心,设立50 亿元产业基金;在新能源领域,以洋口港为基地打造LNG 全产业链,建设国家级LNG 接收站和储备基地。
3.2 WO 战略:弥补短板把握机遇 (1)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
实施“智改数转”专项行动,设立 200 亿元产业升级基金。重点支持纺织企业建设智能车间,造船企业推广数字化设计平台。目标到2025 年,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超90%,建设省级以上智能工厂50 家。同时,建立传统产业退出援助机制,设立30 亿元转型专项资金,帮助高耗能企业平稳转型。
(2)科创人才飞地计划
在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设立“创新飞地”,实施“双落户”政策。建设南通创新区高教园区,与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共建研究院。目标五年内引进顶尖人才团队 50 个,培养专业人才 1 万名。实施“江海英才”计划,对战略科学家实行“一事一议”特殊支持,最高给予5000 万元项目资助。
3.3 ST 战略:利用优势应对挑(1)港口差异化竞合战略
与上海港共建组合港,分工发展近洋航线,重点拓展 RCEP 区域市场。与南京港、太仓港错位发展,聚焦大宗散货和临港制造业物流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在狼山港区建设油脂原料交易中心,年交易目标1000 万吨;在通海港区发展汽车滚装业务,目标年吞吐量50 万辆。
(2)生态化沿江转型示范
落实长江岸线“留白”政策,搬迁高耗能企业,建设滨江生态廊道。推广绿色船舶技术,实施 LNG 动力改造,配套建设内河港口充换电站。目标到 2025 年,沿江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 50%,建成“零碳港口”示范区 2个,船舶排放降低30%。
3.4 WT 战略:减少劣势规避威胁 (1)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
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聚焦新能源、海工装备等领域,引进百亿级“链主”企业。目标五年培育10 个千亿级集群,战略新兴产业占比提高至60%。建立产业链图谱,按图索骥开展精准招商,重点补齐芯片、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
(2)制度创新集成改革
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在南通综保区推行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推动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设立100 亿元跨江融合专项基金,建立税收分成、统计核算共享机制。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与上海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实行GDP 分计、税收分享。
4 战略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4.1 构建立体化集疏运体系
首先,加快过江通道建设,确保 2028 年建成张靖皋长江大桥,启动崇海通道前期工作。推进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建设,形成“十字型”高铁枢纽;其次,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重点推进通扬线三级航道整治、通吕运河扩容工程。确保 2025 年沿江沿海港区铁路进港率达 100%,建成疏港铁路专线 5 条;最后,建设南通新机场空铁枢纽,规划建设货运专用跑道,开通至武汉、重庆等长江中上游城市的货运航线。配套建设空港物流园区,目标年货邮吞吐量50 万吨。
4.2 培育新质生产力集群
首先,建设沿江科创带。重点发展船舶海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沿江科创走廊。设立 50 亿元科创基金,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目标五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 100 家;其次,培育沿海产业带。以通州湾石化基地为核心,发展绿色石化、高端新材料产业。洋口港重点打造 LNG 全产业链,建设国家级能源储备基地。目标 2025 年沿海前沿区域工业产值突破 5000 亿元。最后,实施“领航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服务。目标五年培育10 家千亿级龙头企业、50 家“隐形冠军”,新增上市公司20 家。
4.3 创新区域协同治理
首先,成立跨江融合发展委员会,由省领导担任主任,统筹协调重大事项。建立沪苏通产业转移收益共享机制,实行 GDP 分计、税收分成。其次,推动长三角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共建联合实验室 10 个,实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率80% 以上。建立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共同申报国家重大专项。最后,探索生态补偿机制,设立长江口生态修复基金,规模 100 亿元。建立跨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实行污染排放标准统一、监测数据共享。
4.4 强化要素保障
首先,土地政策上盘活沿海滩涂资源,307 万亩滩涂优先用于重大产业项目。实行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灵活供地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其次,提供金融支持,设立 500 亿元沿海开发基金,发行蓝色债券。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江海贷”等特色产品,对重点项目给予利率优惠。最后,提供人才政策保障,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提供人才公寓1 万套。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定向输送产业人才。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 SWOT 分析框架,系统梳理了 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战略。研究表明,南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业基础优势和战略叠加优势,同时着力破解产业结构、创新能力 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化跨江融合,全面对接上海大都市 力;三是推动绿色发展,打造长江口生态示范区;四是完善体制机制 海联动、跨江融合、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组合战略,南通有望从“长江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