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延安地区智能制造专业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作者

呼彤彤  魏维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一、引言

新时代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其蕴含的延安精神与红色文化,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土壤和丰富的教学素材。智能制造专业虽以技术教学为主,但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同样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延安红色文化与智能制造专业教育的契合

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这些精神与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结合,服务国家产业升级;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学生在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中敢于创新、勇于探索;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关注民生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感;4. 艰苦奋斗——强化学生在设备调试、技术攻关中的耐心、韧性与担当精神。

三、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延安本地职业院校的教学情况看,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已得到重视,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思政元素挖掘不足: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切入点掌握不够,课程思政内容多停留在课堂开头的简短介绍,缺乏贯穿全过程的系统设计。

(2)教学方式单一:仍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缺少案例分析、项目驱动和互动讨论等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3)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多以课堂表现和理论测试为主,缺少针对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

四、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一)基于红色案例的课程设计

在《智能制造系统设计》《电气控制与 PLC》等课程中,引入延安时期机械制造与装备保障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感受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攻坚克难的精神。

(二)项目化与情境化结合

通过设立“红色机械复原”类项目,让学生利用现代 CAD/CAM 技术模拟设计延安时期的简易机械设备,将红色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

(三)实践教学与社会调研

组织学生赴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等地开展现场教学与调研,形成课程报告,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地感悟相结合。

(四)多元化评价机制

在学生评价中增加“价值塑造”维度,将职业道德意识、团队合作能力、服务意识等纳入课程成绩权重,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评价。

五、实施意义

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可以在以下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 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职业道德水平;

- 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紧密结合;

- 构建既重技术又重价值观培养的育人体系。

六、结论

延安红色文化为职业院校智能制造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独特优势和丰富素材。通过红色案例引入、项目化任务设计、实践调研与多元评价等路径,可以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思想素养的同步提升。未来,应在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形成具有延安特色的高职工科类课程思政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纲要 [EB/OL].(2019-08-08)

[2] 刘玉清.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 职业技术教育 , 2023, 44(12): 58-62.

[3] 陕西省教育厅 . 陕西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EB/OL].(2024-03-15)

[4] 王建国.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22(5): 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