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民间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林媛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351100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民间文化面临逐渐淡化的风险。小学音乐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却普遍存在对民间文化内容挖掘不足、课堂教学缺乏情境体验和课外延伸活动匮乏的问题 [1]。为有效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亟需探索适合小学阶段的民间文化音乐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1. 教材民间文化元素挖掘不足

当前小学音乐教材中对民间文化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内容较为单一和表面,难以充分反映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影响了民间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传承和活化。同时,教师对教材中民间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一定局限,限制了教学的多样性和深度。

2. 音乐教学情境与评价方式单一

小学音乐课堂普遍缺乏生动的民间文化音乐情境创设,教学方式较为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课外延伸活动开展不足,学生接触和体验民间音乐的机会有限,影响了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效果。评价体系仍以单一的技能考核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文化理解、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多元发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民间文化传承在小学音乐教学的作用

1. 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

民间文化传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学生不仅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理解和尊重传统习俗,培养民族自豪感[2]。这种文化认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丰富音乐学习内容与形式

将民间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民间音乐多样的旋律、节奏和表演方式,为课堂注入生动活泼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民间文化的传承促进学生动手参与和团队合作,提高音乐素养与综合艺术能力。

三、基于民间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1. 挖掘教材民间文化元素

民间文化元素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资源,深度挖掘这些元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教材中的民间歌曲、器乐等内容通常蕴含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教师应结合音乐本身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三年级上册《苗岭的早晨》为例,教师不仅要教授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还应介绍苗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及其音乐特色。课前教师可搜集苗族相关图片、短视频,带领学生感受苗岭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在课堂上,通过讲故事、观看民俗表演片段等方式,将音乐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了解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尝试模仿苗族的传统舞蹈动作,增加互动体验。这种多角度的文化融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他们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和认同。

2. 创设民间文化音乐情境

创设生动的民间文化音乐情境,有助于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促进学生的感知与表达。情境教学理论强调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在特定文化氛围中,从而更深刻地体验音乐的情感与意义。

以五年级下册《溜溜山歌》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安徽皖南山水风光、民居村落及地方民俗活动的影像资料,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江淮文化氛围。课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安徽民歌的演唱风格及其在劳动、社交场合中的功能,帮助学生体会歌曲“对唱”“问答”式结构中的情感张力与生活气息。为增强课堂体验,可组织学生进行对唱练习,尝试模仿民歌中的节奏与口语化语调,并结合简易的劳作动作或道具(如扇子、农具模型),还原山村生活场景,增强参与感。通过这样富有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色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与艺术价值,同时增强对中华传统民间音乐的亲近感和审美能力。

3. 注重课外民间文化延伸

课外延伸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文化体验的深度与广度。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或社区文化氛围中亲身感受和参与传统音乐,促进知识的巩固与内化。

以六年级上册《丰收锣鼓》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农耕文化体验活动,或参观当地农耕博物馆、乡村秋收场景,感受丰收锣鼓所表达的劳动成果与节庆氛围。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现场学习锣鼓的基本节奏和打击动作,与真实环境结合,增强感官体验。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录制锣鼓演奏视频,上传至班级网络平台分享,促进家校互动。此外,鼓励学生在家庭或社区中采访长辈,了解丰收习俗中的音乐表现和节奏形式,丰富学习内容。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乐曲本身,更体会到音乐背后的生活文化,提升了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4.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持续进步。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评价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更应涵盖情感态度、合作能力及创新表现,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

教师可以设计由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聚焦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能力表现和成长过程。课堂上,学生可通过录制演唱视频、自我反思日志、技能展示等形式参与自我评价,在反思中明确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策略。互评环节鼓励学生间相互观察与反馈,在尊重与支持中提升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则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质量、文化理解能力及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学习进步。评价内容可涵盖歌曲演唱、舞蹈动作、文化知识掌握、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突出过程性与个性化。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并结合多元激励机制,增强其学习成就感和内驱力。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民间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音乐素养。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民间元素、创设生动的文化情境、开展丰富的课外延伸活动以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民间文化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创编民间乐曲、虚拟现实还原民俗场景等技术路径,推动课堂从“感知文化”向“创造文化”延伸。同时,加强音乐与语文、美术、历史等学科的跨界协同,构建多元表达的文化学习空间,使民间文化的传承更具时代活力与教育价值,切实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施一紫 . 基于民间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3):69-71.

[2] 沈莉莉 . 广西壮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