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实践

作者

王慧婷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第二中学 21500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改革正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传统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因概念抽象而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在光学知识学习中。创新教学实践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光的反射 " 单元教学改革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一、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的核心所包含的诸如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处于同一平面等基本原理内容,是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的对象。并且掌握运用反射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这也是学生应当达成的要求。在教学进行的过程当中,对学生而言,准确把握像入射角、反射光线、法线等这类基本概念是需要引导其完成的任务,同时培养他们绘制以及分析光路图的能力也是重要环节。

(二)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环节,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标准 [1]。对于光具座、平面镜等实验器材的正确操作,是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时候,光线路径以及法线位置的准确定位往往是学生难以完成的事情。再者而言,在归纳实验数据、总结反射规律之时,部分学生存在着思维方面的障碍情况。而这些所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效果达成这一目标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教学实践

(一)情境导入:生活实例引发探究兴趣

课堂伊始,师生共同观察鱼缸中游动的小鱼,学生们惊奇地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产生迥异的视觉效果:上方俯视与侧面平视时鱼的位置呈现差异,而在鱼缸两侧面的交界处竟能看到两条一模一样的鱼。这些妙趣横生的现象立刻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诸多与光的反射相关的现象:明亮的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夜晚路灯照射下物体投下斑驳的影子、镜子里呈现的倒影等。在学生们热烈讨论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原理时,教师适时引入 " 不发光物体为何能被看见 " 的核心问题,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这些现象与光的反射密切相关,自然而然地步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学习情境。

(二)实验探究:分组合作发现反射规律

依据探究式教学的理念,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2]。给每组都配备了平面镜、激光笔、硬纸板等相关的器材。学生们首先对激光束射向平面镜时其光路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们运用两块能够转动的硬纸板来记录入射光以及反射光的径迹,并且采用不同的颜色对多组实验数据加以标记。学生们有了这样的发现:当对纸板的角度做出改变的时候,反射光的路径也会跟着改变;当入射角增大的时候,反射角同样也会相应地增大。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经过反反复复的验证,最终得出了光的反射定律。

(三)应用拓展:结合实际巩固知识运用

在掌握了光的反射的基本规律之后,教学活动就朝着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进行转变。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原理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比如绘制光路图,分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之间的区别等等。尤其是在解决“使光竖直向下射向井底青蛙”这样颇具趣味性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们更是展现出了极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当中还融入了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就光污染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展开讨论。学生们由此认识到了白亮污染、人工白昼等现象所带来的危害,也理解了科学知识在环境保护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那极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用的当属生活化情境导入了,而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则是分组探究活动。但是,部分学生在进行光路图绘制的时候,对于空间位置关系的把握并没能达到准确的程度,其实验操作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还有个别探究小组在对反射定律进行归纳的时候,逻辑思维表现得不够严密,针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也是需要去提高的。今后,要对实验指导方案加以优化,把操作步骤说明进行细化处理,以此来助力学生将正确的实验技能掌握好;需增设多种多样的光路图训练任务,从而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展开培养;要着重于引导学生去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而实现对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持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从而实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传海.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实践——以“光的反射”为例 [J]. 新课程 ,2025,(20):33-36.

[2] 满正军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研究 [J]. 名师在线 ,2025,11(0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