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与爱同行,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作者

林小凤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三埠街道办事处迳头小学  529300

教育,是一场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旅程。在这条旅程中,教师的爱如同灯塔,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指引方向。这种爱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蕴藏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引导中,体现在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成长困惑的包容里。唯有以爱为底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值得信赖的引路人。

一、耐心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讨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核心 —— 平等与尊重。如今,早已不是教师扬着教鞭居高临下俯瞰教导学生的“教师中心”时代,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有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态贴近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像一座藏着无数秘密的花园,只有用耐心和真诚作为钥匙,才能打开通往花园的大门。记得班里有个叫小宇的学生,曾经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上课走神、作业拖沓、和同学相处时也常常发生摩擦。起初,我也曾试图用批评和说教的方式让他改正,但效果甚微,他反而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对老师的态度也充满了抵触。后来,我改变了策略。一次午休时,我看到他独自坐在操场的角落里画画,便走过去坐在他身边,没有提及学习和纪律,只是随意地聊起了他的画。没想到,提到画画,小宇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开始滔滔不绝地给我讲画中的故事。那天,我们聊了整整一个午休,从他喜欢的漫画角色到他的家庭生活,我才知道,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内心的孤独让他找不到正确的方式与人交流,只能通过画画来排解情绪。从那以后,我经常找机会和小宇聊天,倾听他的烦恼和想法。当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不再是简单地指责,而是耐心询问他卡在哪里;当他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会先听他讲述事情的经过,再引导他换位思考。渐渐地,小宇变得开朗了许多,不仅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善,和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不少。他还把我当成了可以倾诉的对象,遇到困惑时会主动来找我交流。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倾听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每个学生的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原因,教师只有耐心倾听,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才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当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时,他们才会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引导。

二、欣赏肯定,用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欣赏和肯定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阳光和雨露。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扬,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能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激发他们内心的自信心和潜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欣赏和肯定。无论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小小突破,还是在品德方面的良好表现,教师都要不吝赞美之词。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身上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只是有些闪光点被暂时的缺点所掩盖。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这些闪光点,用肯定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

三、因材施教,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重要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对于学习成绩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会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和拓展学习;对于学习有困难、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我会降低学习要求,从基础抓起,多给他们一些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进步。

班里的小明和小芳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小明聪明好动,思维敏捷,但学习缺乏耐心,容易粗心大意。针对他的特点,我会给他布置一些需要细心和耐心才能完成的题目,比如复杂的应用题、需要反复检查的计算题等,并要求他在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培养他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同时,我也会鼓励他参加一些学科竞赛,让他在挑战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小芳则文静踏实,学习态度认真,但思维不够活跃,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慢。对于她,我会在课堂上多提问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让她有机会展示自己,增强她的自信心。在课后,我会给她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学习资料,帮助她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当她遇到困难时,我会耐心地进行辅导,一步一步地引导她思考,让她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逐渐提高学习能力。

除了学习上的因材施教,在德育方面也同样适用。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形成的性格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对于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因材施教的过程可能会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当看到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断前进、不断进步时,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只要我们给予他们合适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就一定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四、用真情浇灌,做学生的心灵守护者

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的事业,教师的真情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只有用真情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心灵守护者,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温暖和力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烦恼,比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有人能够理解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真诚的关心和帮助。用真情去关爱学生,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及时的帮助,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

五、结束语

教育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与爱同行,是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教师要将爱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耐心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用欣赏肯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引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让我们怀揣着对学生的爱,用心去教育每一个孩子,用爱去点亮他们未来的希望之光,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编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1984.

[2] 叶澜 . 教育概论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1.

[3] 陈桂生 . 教育实话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

[4] 朱小蔓 . 情感教育论纲 [J]. 教育研究 , 1993(05): 52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