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高职数控加工课程教学优化研究
崔巍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本溪 117022
引言:制造业升级改造后, 对数控加工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步加强,高职数控加工课程是培养此方面技能人员的重要平台,其教学质量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课程教学脱节、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岗课赛证”融合理念将岗位需求放在首位,将岗位和课程、竞赛、证书联系起来,为改革提供新思路。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数控加工课程现状,探索融合优化路径,助推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
一、高职数控加工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数控加工课程教学上存在很多问题,在教学内容上:课程内容更新慢,仍以传统数控加工理论及基础操作为主,忽视了新型数控系统等新技术,并且没有系统梳理岗位工作过程与企业需求脱节;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被动听课,虽然采用实训,但内容不够综合、不创新,缺乏师生互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体系上:注重考试和实训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导向,重理论轻过程,标准不高、不新不强,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关度低,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无法有效激励学生实践和创新。
二、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高职数控加工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
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结合技能竞赛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对高职数控加工课程体系加以重塑,全面探究企业数控加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需求。将上述内容转化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把技能竞赛中的前沿技术、竞赛理念以及竞技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和实训环节,优化学生的竞技技巧和创新能力,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来改变课程内容和教学速度,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应对证书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同时,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与整合,避免内容重复或断层现象。
(二)创新教学模式
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做、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将课程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任务,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具体项目的全部流程,例如:设计,加工,装配,调试等。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案例及生产现场搬进教室,让同学们进行扮演企业员工的角色进行操作,提高同学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不定期地开展技能竞赛,在竞赛活动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增强同学们的参赛意识。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融入日常教学中,线上线下的培训可以个性化地指导和培训学员。
(三)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要从学生的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互评相结合、企业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评价过程中,依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实践成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终结性评价过程中,依据理论考试、实训操作考核、技能竞赛、技能证书获得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并邀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评价,依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水平。
三、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高职数控加工课程教学实施保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塑造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较强实践能力与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教师走进企业的一线,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生产,了解企业的最新增长动态和岗位需求,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和技术工人担当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授实际的生产经验和操作技巧,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力度,组织教师经常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技能培训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从而不断优化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水平和素质水平。
(二)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的投入力度,创建具备教学、实训、竞赛、考证和技术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设备要同企业的实际生产设备相吻合,符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及技能竞赛的要求,加大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及维修力度,完善并建立健全有关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保障实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积极联系合作相关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工作岗位的锻炼。
(三)深化校企合作
形成长期稳定校企合作机制,增强同企业的联络和交流,做到校企协同育人。企业参加到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为学校给予最新行业消息及岗位需求。学校向企业供应人力支援和科技服务,和企业一同实施技术研发并开展协作。同时,校企双方一道制订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安排学生去企业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下得到磨炼,优化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要求。
四、结论
结合“岗课赛证”的高职数控加工课程优化,是顺应制造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通过课程优化,教学模式优化和评价体系的完善来破解教学中的各种难题,让学生更加容易地适应岗位,提高学生的竞赛成绩和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同时加强教师队伍、提升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让教学有基础,从实践来看,“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让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班兰美 , 贺敏超 , 韩雪松 , 等 . 高职院校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探究——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为例 [J]. 广西教育 ,2025,(12):151-154.
[2] 欧阳陵江 . 基于“学习产出”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为例 [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25(02):69-76.
[3] 孙星星 , 许超 , 芮建 , 等 .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改革与实践探索——以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才智 ,2025,(04):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