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挫折教育对学生抗压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程子怡
潜山市皖城小学 24630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教育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灌输的过程,更是学生能力建构与心理成长的系统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抗压能力作为核心心理素质之一,对于学生面对学业难题、社会竞争乃至生活挑战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逐步发展的时期,适度的学习挫折若能被教师合理引导,往往能转化为积极的成长动力。数学作为一门高度结构化的学科,既要求学生逻辑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又常因概念抽象、方法复杂而引发学习困难,因此也最易成为挫折教育的实施场景。数学学习中的失败与困惑,不应仅被视为负面体验,而应转化为学生心理建设与自我突破的重要机会。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中的挫折教育展开分析,深入探讨其对学生抗压能力提升的价值,并提出具体的教学优化建议。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挫折教育的实践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螺旋性与梯度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频繁面对新的运算要求、逻辑结构与空间认知任务。尤其在进阶式内容推进过程中,学生常会遭遇“不会做”“做不对”“不理解”的情境。若教师过度追求教学效率与正答率,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焦虑甚至厌学情绪。而适度引导学生正视错误、面对失败,将学习挫折作为心理建设的契机,不仅能提升其学科素养,更能激发其内在抗压机制的生成与完善。
当前部分小学数学课堂依旧强调标准答案和统一步骤,忽视了学生在失败过程中的情绪处理与心理建构,造成学生对错误的恐惧与逃避,挫折容忍力普遍较低。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中“不能输”的理念亦加剧了学生对失败的负面认知,使其在面对较高难度题目时更易出现情绪失控、自我否定等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主动纳入挫折教育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合理难度,创造可控失败情境,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抗挫心理与问题应对能力,使其在一次次认知挑战中积累信心、提升心理弹性,形成积极、稳定的数学学习态度。
二、数学挫折情境下学生抗压能力的心理机制
在心理学研究中,适度挫折被认为是形成心理韧性的重要驱动因素。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面对学习挑战时,若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归因机制,将失败视为能力不足而非智力缺陷,就能够激发出积极的内驱力去解决问题、改进方法、超越自我。这种从失败中获得的经验积累,是其抗压能力建立的根基。而数学学科因其高度逻辑性,在解题失败后更容易引发学生对策略选择、步骤执行、概念理解的反思,促进其抽象思维的发展与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
尤其是在计算错误、解题偏差、方法失效等情况下,教师若能及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寻找突破点,帮助其树立“问题是成长的契机”这一思维框架,将能显著降低学生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和自我否定情绪,反而增强其再次尝试的动力。随着学生在困难中不断训练思维耐力、情绪控制与问题解决能力,其抗压能力将逐步由外部依赖过渡为内部自持,真正实现心理独立性与情绪稳定性的成长。
三、教学设计中融入挫折教育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将挫折教育理念落地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需要在教材内容解构、课堂节奏安排、互动评价设计等环节构建教学策略。教师应在教学中主动设计包含易错点的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进行错误诊断与策略修正,促使其在失败中获得技能迁移与情感强化。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学生在识别图形特征、区分边角关系及推导面积公式过程中往往容易混淆,出现判断错误或计算公式套用失误。教师可故意设置一些干扰图形,组织学生进行分类辩析,并鼓励其自主发现错误,分析原因,从而在反复修正中形成对图形性质的深度理解。通过这种“暴露错误—挫折体验—策略调整—自我突破”的路径,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更促使其逐步建立起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韧性。
课堂互动中教师应避免以惩罚性语言处理错误,而应营造接纳失败、鼓励表达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暴露疑惑与错误。在作业布置中,可引入“挑战题”
机制,激发学生尝试难题的意愿;在评价方式上,则应强调“进步性”与“努力度”,鼓励学生总结失败经验而非仅凭正误判断成绩。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情绪感知与引导能力,能够察觉学生在挫折中的情绪反应,并及时给予正向支持,构建安全、有弹性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应注重过程引导而非结果导向,将学习中暴露出的认知困境转化为能力发展的起点,使挫折成为激发学生成长意志的契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心理成长的引导者与激励者。
四、挫折教育背景下学生抗压能力提升的表现特征
在长期实践中,能够接受并适应数学学习中失败经历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情绪稳定性与持续投入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面对难题时的不急躁、不放弃,也表现为愿意主动反思、总结错误,形成系统的学习策略。具有抗压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表达观点,即使回答错误也不退缩;在考试中即使遇到陌生题型,也能尝试组织已有知识去应对。这种心理与行为上的正向反馈,反过来又强化了其自我效能感,构建了良性的学习动机循环。
更进一步地看,抗压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学习中的时间管理与目标坚持能力,使其在面对学习压力与任务密度时不易崩溃,而是能够有条不紊地制定计划、寻求支持、调节情绪,从而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雏形。这类学生在日后进入高年级阶段,往往在应对考试、竞赛以及综合性任务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与执行力,为其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与人格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的功能,更是学生性格、能力与心理素质塑造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融入挫折教育理念,不仅能提升学生对学习失败的认知能力,还能激发其面对困难时的坚持精神与调整策略的能力。通过在数学学习中设置挑战情境、鼓励试错体验、强化反思过程,教师能有效促进学生抗压能力的成长,为其未来学习生活中的情绪管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奠定基础。挫折教育不应被视为补充性环节,而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积极培育学生心理韧性的有力工具。未来,小学数学教育应更加注重从认知发展与心理建构双重视角出发,优化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模式,使每一次错误都成为成长的起点,每一次挑战都孕育超越的可能,真正实现数学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黄宝权 , 胡梦思 . 农村高年级小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周 口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24,41(05):82-85.DOI:10.13450/j.cnki.jzknu.2024.05.014.
[2] 郑云芳 . 以挫折教育驱动小学数学教学品质升级 [J]. 数学大世界 ( 中旬 ),2022,(07):95-97.
[3] 林英军 . 挫折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践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1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