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与心理育人的融合创新研究
郑婷婷
湖南科技大学 齐白石艺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1 引言
高校资助制度作为支持学生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一直是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核心议题。然而,传统的高校资助往往侧重经济支持,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和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 [1]。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与学生心理压力增大,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育人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将高校资助与心理育人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物质需求,更能通过心理支持、价值引领和社会责任培养实现全人发展,为教育公平与学生成长提供系统性保障。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资助与心理育人融合的理论基础、机制构建及创新路径,梳理高校资助政策与心理育人的实践模式,提出可操作的策略建议,为高校在资助体系中嵌入心理育人功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案例梳理及政策逻辑推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揭示融合模式的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
2 高校资助的现状与特点
高校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及临时困难补助等多种形式,既体现教育公平理念,也承担教育引导功能。从历史发展来看,高校资助经历了从单纯经济补助向综合素质支持的转型。在当前制度下,高校资助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覆盖面广,基本能够保障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学生的学业持续性;二是制度规范化,形成了明确的申请、审核、发放和监督机制;三是管理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通过数据平台实现学生资助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
然而,资助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局限。一方面,资助内容与心理教育功能衔接不足,缺乏对学生心理成长的系统支持;另一方面,资助形式单一,侧重物质援助而忽视价值观引领与人格发展。特别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传统资助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心理育人功能,这直接影响了资助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
3 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心理育人是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核心,促进其个性完善、价值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教育理念。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其中,发展心理学强调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教育心理学强调教学与教育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引导作用,而积极心理学则强调心理资本的培育,如自信心、抗挫折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在实践层面,高校心理育人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服务、团体活动与综合素质拓展等多种方式实施。这些模式具有针对性和多元性。例如,课程设置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帮助学生认知自我、管理情绪;心理辅导服务通过个案辅导与咨询,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成长中的困惑;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则通过集体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责任意识。然而,这些实践多以心理教育单向实施为主,缺乏与高校资助体系的有机融合,使得心理育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4 高校资助与心理育人的融合机制
高校资助与心理育人的融合,旨在将经济支持、心理支持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化、常态化、全周期的育人机制。融合机制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政策嵌入路径。在制度设计层面,将心理育人指标纳入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评定体系,例如将心理素质评价、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社会实践表现作为加分或评审依据,使资助政策不仅关注经济困境,还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与心理健康发展。这种政策嵌入不仅激励学生合理使用资助资源,还通过制度化手段强化心理育人的作用,实现教育与激励的双重功能[2]。
其次是教育与服务联动路径。通过建立奖助学金发放与心理辅导、心理课程、成长指导等环节的协同机制,将资助管理与心理教育贯穿学年全过程。例如,在助学金评审与发放阶段,同时开展心理测评和个性化咨询服务,辅以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工作坊及导师辅导,实现经济资助与心理教育的同步推进。这种联动不仅提升了资助的教育价值,也帮助学生在学业压力、生活挑战中建立积极心理应对机制,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第三是动态管理与反馈路径。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跟踪学生资助使用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发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潜在问题,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心理测评系统与学业、资助数据的关联分析,及时调整资助额度、心理辅导频次及课程设计,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同时形成闭环管理机制,保障融合机制的持续优化与长期有效性。
第四是社会资源整合路径。通过校企合作、校地联动及社会组织参与,为学生提供心理实践、职业指导及社会服务机会,使心理育人的场景更加多元化。例如,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志愿实践或企业实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应用所学知识,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心理适应力和责任意识,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多方协作不仅扩大了育人资源,还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使高校资助政策的育人效能进一步提升。
通过以上四条路径的系统构建,高校能够在经济资助与心理育人之间形成稳定的互动与支持关系,实现学生心理健康、价值观养成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从而推动高校教育理念向全人发展目标的有效延伸。该机制不仅强调理论逻辑的完整性,也注重操作性与可实施性,为高校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实现资助与育人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框架。
5 创新策略与政策建议
基于融合机制构建,高校可采取以下创新策略:
一是以心理育人为导向优化资助制度。在资助项目设计中明确育人目标,将心理素质、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纳入评价指标,实现经济支持与价值引领双向激励。
二是构建资助与心理教育联动平台。依托信息化系统,将学生资助信息、心理健康档案、课程参与情况整合,实现跨部门协同管理与个性化服务。
三是推动多元主体参与。鼓励学生社团、心理咨询中心、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资助与心理育人项目,形成教育、社会与产业联动的多维育人网络。
四是实施全周期管理策略。贯穿学生入学、学习、实践到毕业全过程,动态评估资助效果和心理发展水平,实现持续跟踪和优化调整。
五是强化教育资源与政策支持。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指导意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推动高校将心理育人与资助体系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上述创新策略,高校资助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经济需求,更能够嵌入心理育人功能,形成以人为本、全员育人、全过程管理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社会责任培养提供制度性支撑。
参考文献:
[1] 丰瑞 , 霍逸凡 , 龚小雯 . 聚合与联动 :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协同”[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5,(01):227-235.
[2] 李利芳, 傅锁根. 系统观视域下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探析[J/OL]. 系统科学学报 ,1-7[2025-08-25].
课题项目:本研究受到湖南省学生资助工作2024 年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XSZZ202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