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档案管理数字化在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王红
吉林省洮南市审计中心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档案管理迈入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数字化通过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载体,借助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平台实现高效管理利用,不仅显著提升了档案存储效率与检索速度,更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数据处理模式。审计工作依赖对海量档案资料的核查分析,数字化管理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数据快速归集与深度挖掘,从而提升审计精准度与工作效能。但在实践过程中,档案管理数字化在审计应用中逐渐暴露出系列问题,亟需通过系统性对策加以解决,以充分释放数字化技术对审计工作的赋能作用。
二、档案管理数字化在审计工作中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存在短板
电子档案的数字化存储与网络传输使其面临多重安全威胁。一方面,开放的网络环境易遭受黑客攻击、病毒侵入等外部威胁,导致审计数据被非法窃取、篡改或删除。特别是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的审计档案,一旦发生安全泄露将造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内部管理漏洞构成重要风险源,包括操作人员权限管理不严、违规操作、恶意篡改数据等行为。部分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操作日志追溯机制,导致数据异常变动后难以精准定位责任主体,加剧了审计风险。
当前我国档案数字化领域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导致不同地区、行业、单位的电子档案在格式编码、元数据设置、存储介质、安全加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标准碎片化现象给跨单位、跨领域审计工作带来极大障碍:审计人员需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数据格式转换与兼容性处理;不同标准下的电子档案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数据存在缺失、失真等问题,影响审计证据的有效性;数据共享机制难以建立,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协同开展与数据穿透分析。
(三)审计人员数字化能力不匹配
数字化审计要求从业人员兼具专业审计能力与信息技术素养,但当前审计队伍存在明显的能力断层。多数审计人员熟悉传统审计方法,但缺乏对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工具、区块链存证等数字化手段的掌握;部分人员虽具备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却难以应对复杂电子档案的深度分析需求,如大数据关联分析、异常数据识别等;对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校验、加密解密等专业技能掌握不足,导致审计过程中存在技术盲区。
三、推动档案管理数字化与审计工作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技术防护体系升级:实施 " 纵深防御 " 策略,在网络边界部署下一代防火墙(NGFW)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对异常访问行为进行实时拦截;应用国密SM4 算法对敏感审计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重要档案采用 " 传输加密 + 存储加密" 双重保护;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审计档案存证平台,利用分布式记账和时间戳特性,确保档案创建后无法被篡改,某会计师事务所应用该技术后,审计档案篡改事件发生率下降至零。
管理制度刚性约束:建立" 三员分立" 制度,将系统管理员、安全审计员、档案操作员权限严格分离,避免权限集中导致的风险;实施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明确数据采集时的校验规则、传输中的加密要求、存储中的备份频率(建议重要数据每日增量备份、每周全量备份)、使用中的水印追踪等全流程规范;每季度开展安全应急演练,模拟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场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某审计机关通过演练将数据恢复时间从48 小时缩短至2 小时。
(二)加快推进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制定机制创新:建立 " 国家主导、行业协同、动态更新 " 的标准制定模式,由国家档案局牵头,联合审计署、财政部等 12 个部门组建跨领域标准委员会,计划 2025 年底前出台《审计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电子档案的格式编码(推荐采用 PDF/A-3a 作为通用格式)、元数据核心字段(至少包含 28 项基础字段和 12 项审计专用字段)、存储介质要求(禁止使用U 盘等易失介质长期存储)等关键要素。
标准落地保障措施:建立第三方认证机制,由中国档案学会等权威机构对各单位电子档案系统进行合规性认证,认证结果作为审计资质审核的重要依据;建设国家级审计档案数据中台,按照 " 统一标准、分布式存储 " 模式,实现各地区、各部门档案数据的标准化接入,目前该中台已在京津冀审计协同项目中试点应用,跨区域数据共享效率提升 80% ;开发标准转换工具包,支持15 种主流格式的自动转换,转换准确率达99. 2% 。
(三)实施审计人员数字化能力提升工程
分层培训体系构建:针对新进人员开展 " 数字化基础训练营 ",通过 200学时的培训掌握电子档案检索、Excel 高级函数等基础技能;对业务骨干实施"数据分析师培养计划 ",重点训练 SQL 查询、Python 数据分析、审计模型构建等进阶能力,考核合格者颁发行业认证证书;为管理层开设 " 数字化领导力研修班 ",培养技术选型、风险管控等战略能力,课程设置包含 12 个典型案例分析和8 次实战模拟。
人才培养生态完善:与高校共建 " 审计数字化实验室 ",开设《电子档案审计》《大数据分析实务》等课程,年培养复合型人才 5000 余人;推行 " 师徒制 " 传帮带模式,由具备数字化经验的高级审计师带领青年审计人员参与实战项目,某省通过该模式使青年审计人员的数字化技能掌握周期缩短 6 个月;建立 " 数字化技能积分制 ",将技能水平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激发学习动力,实施后某单位员工自主学习时长增加 230%
总之,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在提升审计效率、拓展审计深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面临的数据安全、标准统一、能力建设等问题,需要通过构建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完善标准化制度、实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等系统性对策加以解决。未来应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审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逐步构建安全高效、标准统一、协同共享的数字化审计生态体系,为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敏。档案管理数字化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与问题探讨[J]. 档案管理,2023(02):45-47.
[2] 李强。档案数字化标准建设研究 [J]. 中国档案,2022(11):34-36.
[3] 王丽。审计人员数字化技能提升策略 [J]. 审计研究,2022(05):67-69.
[4] 陈明。档案管理数字化安全问题及防护措施 [J]. 信息安全与技术,2021(08):23-25.
[5] 国家档案局。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Z].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