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县土壤污染防治执法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
孙磊
吉林省通榆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通榆县地处科尔沁草原东缘,属生态脆弱区,土壤盐碱化与风蚀沙化问题长期存在,叠加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工业发展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土壤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省级层面同步推进《吉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为基层土壤污染防治执法提供了制度遵循。通榆县积极响应政策部署,在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与执法监管方面开展系列实践,但在县级执法层面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深入探究其执法现状并构建优化路径,对筑牢区域土壤生态安全底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通榆县土壤污染防治执法现状解析
(一)执法基础框架构建
在政策落实层面,通榆县依据上位法制定《通榆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 12 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污染地块名录动态管理等基础制度。在机构设置上,以县生态环境分局为执法主体,整合原环保、农业等领域执法职能,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承担土壤污染现场检查、案件查办及应急处置等核心职能。在监管重点上,形成以工业污染源(重点管控危废处置企业、化工园区)、农业面源(化肥农药施用、畜禽养殖粪污)及建设用地开发为核心的监管矩阵,年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4-6 次。
(二)执法实践成效彰显
在问题整改方面,针对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生活垃圾非法填埋、危险废物贮存不规范等典型问题,通过“部门联动 + 挂牌督办”机制,完成 7 处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如吉林馨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危废处置场规范化改造项目,实现污染风险全面管控。在技术融合层面,初步建成覆盖 12 个乡镇的土壤环境监测点,结合无人机巡查与地面采样,为执法提供数据支撑,2023年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超标率较 2021 年下降 18%。在普法宣传上,创新开展“环保执法进企业”“土壤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企业环保合规意识显著提升,主动申报污染隐患的案例同比增长 30% 。
(三)现存突出问题
执法能力存在短板:专业执法人员仅占现有编制的 45% ,其中具备土壤污染调查资质的不足 10% ,难以应对重金属溯源、复合污染鉴定等复杂案件;执法装备中便携式快检设备配备率不足 30% ,现场取证效率低下。
协同机制运行不畅: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成,农业面源污染数据与工业污染源信息存在壁垒,2023 年跨部门联合执法仅开展 3 次,较同期水环境执法少 50% ;部分领域存在权责交叉,如耕地污染修复责任划分模糊,导致监管真空。
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土壤环境监测网络覆盖率仅为 65% ,对隐蔽性污染(如地下水 - 土壤协同污染)的预警能力薄弱;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滞后,难以实现污染风险的动态研判。
社会共治体系待完善:公众举报渠道单一,奖励机制未落实,2023 年公众提供的有效案件线索不足10 条;环保组织参与度低,尚未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治理的格局。
二、通榆县土壤污染防治执法优化路径
(一)夯实执法能力基础
实施“执法队伍专业化”工程,每年开展 2 期土壤污染防治法规与技术专题培训,建立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力争 3 年内专业人员占比提升至 70% ;投入专项经费购置土壤重金属快检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等设备,配备无人机巡查系统 6 台套,提升现场执法效能。规范执法流程,制定《土壤污染案件查处操作指引》,细化调查取证、法律适用、自由裁量等环节标准,全面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确保每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检验。
建立县级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每月召开部门协调会,明确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权责清单,消除监管盲区。搭建“通榆县土壤环境监管信息平台”,整合污染源数据、监测报告、执法记录等信息,实现部门数据实时共享,2024 年前完成平台上线运行。推行“网格 + 执法”模式,将全县划分为 232 个基层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负责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上报,建立“发现 - 移交 - 处置 - 反馈”的闭环机制,打通执法监管“最后一公里”。
(三)强化科技赋能执法
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新增 20 个监测点位,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引入物联网技术构建土壤 - 地下水协同监测系统,2025 年前建成污染风险预警模型。推行企业自行监测与信息公开制度,要求重点监管单位每季度公开土壤监测数据,对瞒报、漏报行为实施按日计罚。联合吉林大学、吉林省环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土壤污染执法技术支撑中心”,为复杂案件提供专家咨询与技术鉴定,提升执法精准度。
(四)健全社会共治保障体系
建立“土壤污染举报奖励基金”,对有效举报线索给予 500-5000 元奖励,开通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等多元举报渠道,简化受理流程。开展“土壤保护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将环保信用评价结果与信贷、用地审批挂钩,对连续 3年评级优秀的企业实施执法“白名单”管理。支持环保组织参与执法监督,邀请其参与污染场地修复效果评估,每年举办 2 次公众开放日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对土壤保护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三、结论与展望
通榆县土壤污染防治执法工作在政策驱动下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执法能力不足、协同不畅等问题仍制约着治理效能的提升。通过实施专业化队伍建设、协同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升级及社会共治深化等举措,可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执法体系,为县域土壤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随着“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通榆县有望形成具有北方生态脆弱区特色的土壤污染执法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