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核心素养发展路径

作者

孙金媛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学校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价值意蕴

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重构语文教学形态的关键要素。从建构主义视角审视,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恰好为这种建构提供了立体化支撑。传统语文教学受限于课堂时空与教材载体,难以满足小学生具象化、体验式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通过整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元符号,构建出动态化、沉浸式的教学情境,既能契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又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动画演示将抽象的汉字结构转化为生动的象形演变过程,使识字教学从机械记忆转变为意义建构。网络资源库的建立打破了教材的知识边界,为学生提供了跨越地域与时代的语文素材。从地域文化到经典名著,从童谣儿歌到现代诗歌,丰富的资源供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更为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翻转课堂、在线协作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动教学从 " 教师中心" 向" 学生中心" 转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动中提升学习效能。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融合路径建构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技术赋能的语言实践体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需要依托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通过搭建多层次实践平台,构建 " 输入 - 内化 - 输出 " 的完整语言发展链。

在语言输入环节,教师可精选在线阅读资源库(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语文资源专区),按文体类型、难度层级进行分类推送,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标点符号用法、句式变换等抽象知识转化为动画情境,如用" 小蝌蚪找妈妈" 的故事演绎逗号与句号的区别,使语法学习具象化。语言输出环节可借助语音识别技术与在线写作系统实现精准化训练。拼音教学中,通过语音互动软件实时比对学生发音与标准音的差异,生成可视化纠正方案;写作教学中,利用在线平台的范文比对、修辞分析等功能,帮助学生掌握谋篇布局技巧,同时通过同伴互评模块培养修改意识。这种技术支撑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在循环往复的训练中实现语言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数字化工具支撑的思维训练

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依托问题情境与思维工具。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思辨性情境、提供可视化工具,助力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协同发展。在文本解读中,利用动画分镜还原课文情节,引导学生进行因果推理与角色分析。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通过逐帧演示狐狸的诱骗策略与乌鸦的心理变化,设计 " 狐狸的劝说包含哪些逻辑陷阱 "" 乌鸦如何避免受骗 " 等阶梯式问题,推动学生从表象认知走向深层思考。

思维导图软件为思维可视化提供了有效载体。学生可运用 MindMaster 等工具梳理课文脉络,如用树状图分析《将相和》的事件因果链,用气泡图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在知识结构化过程中培养系统思维。在线讨论区的设置则为观点碰撞创造了空间,围绕 " 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 " 等开放性议题,学生在论据陈述与反驳辩论中,逐步形成理性思辨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多媒体环境下的审美培育

信息技术通过拓展审美对象、创新审美实践形式,构建全方位的审美教育体系。在审美感知层面,借助高清影像技术呈现文本意象,教学《桂林山水》时,通过 4K 航拍视频展现 " 山如碧玉簪 "" 水作青罗带 " 的实景画面,配合配乐朗诵强化感官体验;教学《慈母情深》时,用蒙太奇手法剪辑母爱主题影像,使学生在视听融合中体悟情感美。审美创造环节可结合数字创作工具开展实践活动。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后,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创作诗意图,将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的想象转化为视觉符号;改编《西游记》片段时,利用动画制作软件设计分镜脚本,在角色塑造与情节重构中展现审美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更能突破时空限制,如在《荷花》教学中,通过 VR 设备构建荷花池沉浸场景,让学生在 " 零距离 " 观察中获得审美灵感,再通过文字或绘画表达独特感受。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跨时空的文化浸润

文化传承需要超越文本符号,实现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理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文化体验场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与多元视野。

虚拟现实技术为文化场景重现提供了可能。教学《北京的春节》时,学生可通过 VR 设备 " 参与 " 贴春联、逛庙会等民俗活动,在虚拟操作中理解年俗文化的内涵;探访" 故宫数字展厅",通过3D 建模技术观察太和殿的建筑细节,感受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这种体验式学习使文化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感知。网络平台的跨区域连接功能,可组织开展 " 文化寻根 " 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在线调研搜集本地非遗项目(如剪纸、皮影戏)的图文资料,制作数字展板;与异地学校开展视频连线,分享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孔子拜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论语》精选篇章,结合动画解读 " 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文化内涵,在古今对话中深化文化理解。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现实挑战:部分教师存在技术应用表层化现象,将多媒体仅作为演示工具;教学资源存在同质化问题,缺乏针对核心素养的精准设计;城乡数字鸿沟导致资源获取不均衡。未来发展需要从三方面着力:一是构建 " 技术 + 素养 " 双导向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工作坊、校本教研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技术整合能力;二是建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依托教研机构开发核心素养导向的专题资源包;三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通过 " 专递课堂 " 等形式缩小城乡差距。随着人工智能、5G 等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将迈向更智能、更个性化的融合阶段。但需始终牢记,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坚持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出兼具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素养与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