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策略研究
苏坤
商丘市第四高级中学 476100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心理危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长期损害,甚至引发极端行为。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与学生接触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中班主任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危机的类型与表现
(一)常见的心理危机类型
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多种常见的心理危机类型。学业压力危机是其中之一,高中课程难度提升,升学竞争激烈,部分学生因成绩不理想或学习遇阻,滋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等极端行为。人际关系危机也不容忽视,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情感敏感,在人际交往里易产生矛盾冲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关系紧张时,孤独、自卑、愤怒等情绪便会涌上心头,进而引发心理危机。自我认知危机同样常见,此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部分学生对自身能力、外貌、性格等方面不满,产生自我否定与怀疑,自信心受挫,心理失衡。此外,家庭变故危机也会给学生带来沉重打击,父母离异、亲人离世、家庭经济困难等家庭变故,会冲击学生的心理防线,引发心理危机。
(二)心理危机的表现和特点
心理危机在学生身上有着多方面的表现与显著特点。情绪层面,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情绪极不稳定,易被激惹,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频繁涌现,且情绪变化迅速而强烈。行为方面,心理危机常引发异常举动,学习成绩可能急剧下滑,甚至出现逃学、旷课现象,部分学生还会沉迷网络,更有甚者产生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认知上,学生会出现偏差,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变得迟缓,判断力也随之减弱,对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干扰。此外,心理危机还会带来生理反应,如失眠、食欲不振,以及头痛、胃痛等不适,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三)识别心理危机的关键信号
识别心理危机,班主任需留意多方面关键信号。行为变化上,要关注学生日常举动,若原本活泼开朗的学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僻离群,或是频繁迟到早退、违反校规校纪,都可能是心理危机的潜在信号。情绪表现方面,需仔细观察学生情绪状态,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易怒且波动大,以及存在持续的情绪问题,都值得警惕。学习状况也不容忽视,学习成绩的突然下滑、学习动力匮乏、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变化,或许暗示着心理危机的存在。此外,身体症状也是重要线索,学生若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头痛、胃痛等不适,这些生理反应很可能与心理危机紧密相关。
二、高中班主任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策略
(一)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为有效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建立科学预警机制十分关键。首先,要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班主任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携手,定期运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排查,精准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尽早发现潜在的心理危机风险。其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必不可少。为每位学生打造专属档案,详细记录其心理健康状态、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等信息,为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提供依据,助力及时察觉心理危机迹象 [1]。最后,设立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依据学生行为、情绪、学习等表现制定指标,如情绪持续低落超两周、有自伤自杀倾向等,一旦出现,立即启动干预程序。
(二)提供专业心理支持
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提供专业心理支持至关重要。第一步是倾听与理解,班主任察觉情况后,要迅速与学生展开沟通,耐心聆听其内心想法,给予充分理解与支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关怀与接纳。第二步是提供情感支持,在学生深陷心理危机时,班主任需从情感层面给予助力,鼓励学生尽情抒发情绪,助力他们舒缓心理压力,逐步增强应对危机的信心。若学生心理危机较为严重,班主任则要及时将其转介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心理机构,让其接受更系统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助力学生拥有健康心理,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在课程建设上,班主任积极配合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日常教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助力其树立科学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在专题引导方面,定期邀请心理专家或校内心理健康教师举办讲座,聚焦高中学生常见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专业指导 [2]。此外,班主任还可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生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与技巧。
(四)构建学生支持网络
构建学生支持网络,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坚实保障。于班级层面,成立心理互助小组是有效举措。挑选心理素质佳且热心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成员开展分享心理感受、互相鼓励支持等互助活动,营造温馨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在校园活动中,鼓励学生投身各类社团,体育、艺术、科技等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平台,能让他们结识志同道合之友,培养兴趣爱好,在提升自我中增强自信心与归属感。同时,班主任要搭建沟通桥梁,设立信箱、开展谈心活动,确保沟通渠道畅通无阻,让学生随时能倾诉烦恼困惑,及时获得指导与支持,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五)加强家校合作
强化家校合作,对学生心理健康培育至关重要。班主任需定期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与心理状态,同时了解其在家生活情形与情绪波动,携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此外,班主任要发挥引导作用,向家长传授科学家庭教育方法,助力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让家长重视孩子情感需求,给予充分关爱支持,辅助孩子应对心理危机 [3]。更为关键的是,要构建家校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一旦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班主任与家长能迅速沟通、紧密协作,共同拟定干预方案,凝聚教育合力,为学生筑牢心理防线,助力其顺利度过心理危机。
三、结论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学生支持网络及加强家校合作等干预策略,高中班主任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重视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班主任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熊永联 . 高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与引导技巧 [J].求知导刊 , 2024, (21): 29-31.
[2] 赵才 , 王美玲 .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J]. 教书育人 , 2021, (19): 42-43.
[3] 姚艳丽. 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J]. 中学课程辅导 ( 教师通讯 ), 2020, (20):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