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构建三维德育游戏模式 赋能孤独症学生五育融合

作者

庄锦山

福建惠安特殊教育学校

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的德育需求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基于此,我校秉持康教融合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生活为核心、康复训练为主线,尊重个体差异,注重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实施差异化教学与个别化教育。同时,强化正确价值导向,培育学生公民素养,为其融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一、三维德育游戏模式的构建

我校探索以基础维度、发展维度、拓展维度为框架的情景游戏德育渗透路径,针对性解决孤独症学生校园—家庭—社区衔接不畅、生活场景转化困难、家校共育机制薄弱及社会融合支持不足等问题。通过情景游戏提升学生社交互动、情绪管理与生活技能应用能力,增强其对现实场景的理解适应力,实现从学校到家庭、社区的自然过渡,形成以社交礼仪、情绪管理、劳动教育为核心的沉浸式德育模式。分阶段德育目标如下:

(一)低年级段(1-3 年级)

1. 基础维度

通过“打招呼游戏”“传递玩具游戏”等情景活动,引导 80% 的学生在提示下主动与同伴或教师进行眼神接触,并以微笑、点头等方式回应。

2. 发展维度

在情景游戏中引导学生识别“开心”“难过”“生气”等 3-4 种基本情绪,70% 的学生能借助图片、表情卡片等工具指出对应情绪状态。同时干预常见情绪触发点,使学生情绪不稳定次数降低 30%

3. 延伸维度

借助“模拟家庭场景游戏”帮助学生熟悉洗漱、穿衣等生活技能流程,60%的学生可在教师协助下完成部分操作。每学期组织2 次校园周边社区参观活动,鼓励70% 家长参与亲子生活技能比赛,强化家校协同。

(二)中年级段(4-6 年级)

1. 基础维度

开展“超市购物”“餐厅就餐”等角色扮演游戏, 75% 的学生能在游戏中遵守排队、礼貌询问等社交规则,并与同伴进行简短对话。

2. 发展维度

引导学生识别 3-4 种常见情绪,鼓励自我调节,使情绪爆发频率降低 40% 。通过“情绪应对情景游戏”, 65% 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调节情绪。

3. 延伸维度

在“校园生活情景游戏”中,学生可独立完成整理书包、打扫教室等任务,70% 能将技能迁移至实际校园生活。每学期组织 3 次社区小型活动,推动 80% 家长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参与教育策略制定。

(三)高年段(7-9 年级)

1. 基础维度

组织“户外拓展”“活动策划模拟”等团队合作游戏, 70% 的学生能明确团队角色,与成员协作完成任务并进行复杂沟通。

2. 发展维度

设置“竞争失败”“被误解”等复杂情绪应对场景, 60% 的学生能自主识别情绪并运用2-3 种调节策略,情绪爆发次数降低 50% ,且具备主动求助能力。

3. 延伸维度

通过“模拟社区生活游戏”(如乘坐公交、图书馆借阅), 80% 的学生可将技能应用于实际社区体验。每月组织 1 次社区志愿服务,鼓励 85% 家长参与专业教育讲座,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效能。

二、三维德育游戏模式的一体化建设

学校将德育游戏模式融入学科教学与康复训练,开发校本德育课程,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形式提升德育实效性。注重品德培养与功能性技能训练结合,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并通过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多元路径落实德育目标。

(一)情景游戏课程开发

组建校内骨干教师与校外专家的课程研发团队,依据学生阶段性需求编写情景游戏校本教材,涵盖游戏目标、材料、步骤、引导话术等内容,并配套开发教具与多媒体资源。构建三维课程体系:

横轴:社交礼仪——通过“校园文明岗”角色扮演(访客接待、课堂互动等场景),培养尊重意识、规则意识与沟通能力。

纵轴:情绪管理——借助“心情天气站”情景模拟(情绪识别、压力应对等训练),提升情绪觉察与自我调节能力。

支点:劳动教育——以“班级小管家”实践任务(物品整理、值日分工等),强化责任意识与劳动价值观。

(二)校园环境支持

打造模拟家庭教室、社区体验区、职场模拟空间等专用场地,配备丰富道具设施;在公共区域设置情景游戏展示区,呈现学生活动成果,激发参与积极性。

(三)家庭游戏构建

强化家校共育,向家长传授家庭情景游戏方法,每学期组织不少于 2 次亲子游戏活动,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实现学生表现与教育方案的动态共享。

(四)AI 赋能德育游戏化学习

运用社交故事机器人与结构化流程卡,模拟超市购物、交通出行等生活场

景,结合“评估 - 设计 - 迭代”动态模式与 AI 辅助分析,为学生定制个性化游戏化学习路径。

三、三维德育游戏模式的评估与调整

1. 多元化评估主体:由教师、家长、康复治疗师组成评估小组,分别从课堂表现、家庭技能迁移、专业康复进展等维度进行评估。

2. 周期性评估机制:每学期全面评估目标达成情况,每月开展阶段性评估并反馈问题。

3. 动态调整策略:针对未达标目标分析原因(如难度设置、教学方法等),调整游戏内容或提供个别化辅导,同时推广优秀案例,完善教育方案。

未来展望,我校将持续完善三维德育目标,推进一体化建设,深化五育融合。探索数字化情景工具(如 AR 德育情境模拟器、特教德育数字画像系统),优化评价体系,助力孤独症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为 2024 年泉州市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生态课程观视角下孤独症主题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QJYKT2024-145 成果论文。作者:庄锦山 福建省惠安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