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形体课中健身操训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
牛伽
郑州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64
一、引言
在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中,公共形体课作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形体美感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健身操作为一项融合舞蹈、体操、音乐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运动,近年来逐渐被引入高校公共形体课教学中。积极响应体育教育改革号召,将健身操训练纳入公共形体课程体系,旨在通过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逐步从单一技能传授转向综合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健身操训练凭借其独特的动作体系、团队协作要求以及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锻炼体验,符合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其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也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公共形体课中健身操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对于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目前,已有研究对健身操的健身价值和教育功能进行了一定探讨,但针对高校公共形体课中健身操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仍相对不足。本研究基于的教学实践,系统分析健身操训练在公共形体课中的实施效果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参加公共形体课健身操训练的 200 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参与其他传统公共体育课程(如篮球、羽毛球等)的 200 名同年级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分布方面无显著差异,实验前体质健康水平基本一致,具备可比性。
(2)研究方法① 教学实验法
实验组学生参与为期一学期的公共形体课健身操训练,每节课 90 分钟,具体安排如下:
- 热身准备(15 分钟):进行靠墙站立(头部、肩部、臀部、脚跟贴墙,以矫正站姿)、背部拉伸(双手交叉举过头顶向后拉伸,放松肩背肌肉)、腿部拉伸(正压腿、侧压腿,活动髋关节与腿部韧带)等动作,激活身体各部位肌肉,提高关节灵活性。
- 动作教学与分解练习(30 分钟):教师示范并讲解健身操单个动作的规范要领,包括手部动作(如胸前交叉、上举 V 字)、脚部步伐(如并步、弓步)及身体协调发力点,带领学生逐节练习,对动作不到位的情况进行个别纠正,确保每个动作准确规范。待学生掌握单个动作后,将其串联成短组合,并配合音乐进行整体练习。
- 团体训练与队形编排(30 分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团队配合训练,根据动作组合设计队形变换(如梯队、圆形、对称形等),反复练习队形移动与动作衔接,增强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
- 成果检查与巩固(15 分钟):分组或整体展示当天所学动作组合与队形,教师针对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如动作遗忘、队形错乱、节奏不准等)进行总结与点评,并对薄弱环节进行二次强化练习。
对照组学生按照学校常规公共体育课程安排,进行单一体育项目的技能训练,每周课时与实验组保持一致。
② 数据测量法
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以下体质健康指标的测量:
- 身体形态指标:使用专业脊柱侧弯测量仪评估学生圆肩、驼背等不良体态的发生率;采用软尺测量学生的腰腹围度,对比实验前后身体围度的变化。
- 身体素质指标:通过坐位体前屈测试学生的柔韧性;立定跳远测试下肢爆发力;50 米跑测试速度素质。
- 身体机能指标:使用肺活量测试仪测量学生肺活量;通过安静心率测量评估心血管功能状态。
③ 问卷调查法
实验结束后,采用自编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对健身操课程的满意度、自我体质变化感知(如身体灵活性、力量感、精神状态等方面的主观感受)、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以及对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的评价等多个方面。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经验证符合研究要求。
三、研究结果
(1)身体形态指标变化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圆肩、驼背发生率及腰腹围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圆肩发生率从 35% 下降至 10% ,驼背发生率从 28% 下降至 8% ;腰腹围度平均减少 2-3 厘米。而对照组圆肩、驼背发生率未见明显变化,腰腹围度略有增加。结果表明,健身操训练中的姿态控制练习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不良体态,促进良好身体形态的塑造。
(2)身体素质指标提升
实验组在坐位体前屈测试中,平均成绩提高 4-5 厘米;立定跳远成绩平均增加 15-20 厘米;50 米跑成绩平均缩短 0.5-1 秒。对照组各项目成绩虽有一定提升,但幅度明显低于实验组。说明健身操训练对增强学生柔韧性、力量及速
度素质具有显著作用。
(3)身体机能指标改善
实验组肺活量平均增加 300-400 毫升,安静心率平均下降 5-8 次 / 分钟;对照组肺活量平均增加 100-150 毫升,安静心率下降不明显。可见健身操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身体机能水平。
(4)学生主观反馈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中 92% 的学生对健身操课程表示满意,认为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88% 的学生感觉自身身体灵活性和力量有所增强,精神状态更加饱满; 85% 的学生表示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提高,更愿意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80% 的学生认为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讨论
(1)健身操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机制① 动作多样性与身体全面锻炼
健身操动作类型丰富,涵盖大量伸展、跳跃和扭转类动作。热身环节的靠墙站等练习能够激活肩背、腹部和腿部等多部位肌肉,改善肌肉力量平衡,纠正不良体态;教学环节的单个动作及组合练习对肌肉力量、爆发力和协调性提出较高要求,长期训练可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显著改善大学生身体形态(体脂率、腰臀比等)、提升心肺机能与核心力量,实现“塑形 + 增能”双重目标。
② 团队协作与心理激励
健身操作为团队项目,在团体训练中的队形编排与配合能够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意识。在完成复杂队形变换和动作配合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支持与鼓励,共同面对和解决困难。这种团队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与成就感,形成积极的心理反馈,进而促进主动锻炼习惯的养成。同时缓解学业压力、增强自我认同,通过群体互动强化团队意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剂”。
(2)与传统公共体育课程的比较优势
与传统单一体育项目课程相比,健身操训练融入公共形体课展现出以下优势:
趣味性与参与度:健身操结合了音乐和舞蹈元素,动作节奏感强、富有表现力,相较于传统体育项目更具趣味性,能够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减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排斥心理。
综合性与全面发展:传统体育课程往往侧重于某一专项技能的培养,而健身操训练同时关注身体形态的塑造、身体素质的提升、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仅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周期为一学期,样本范围和研究时间存在一定局限。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延长研究周期,追踪学生毕业后的锻炼习惯与体质健康变化;深入探讨健身操训练对大学生不同体质健康维度影响的内在机制,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更具普遍性和深度的理论依据。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公共体育形体课程中的健身操训练通过科学的动作设计与规律的练习强度,能全面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生理层面产生显著积极影响,还能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推广健身操训练,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健身操训练凭借其独特的动作体系和团队协作特点,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表现出显著价值,为公共形体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公共体育形体课程中的健身操训练,既是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其身心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唯有通过课程创新、评价改革与师资赋能,才能充分释放其育人价值,最终实现“以体塑人、以体育人”的高校体育教育初心。
(2)建议
课程推广与深化: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健身操课程的推广力度,增加开设班次和覆盖范围,将其打造为公共体育课程中的特色项目。同时,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开发不同难度和风格的健身操课程,调整课程适配性,动作的包容性(可调整难度)、趣味性(融合音乐与节奏)适配大学生群体特点,提升体育课程参与主动性。
师资培养与提升:加强健身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保障健身操课程的教学质量。
平台搭建与展示: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健身操展示平台,如举办校内健身操比赛、组织参加校外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