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秦健超
晋城市第三中学校 048000
一、引言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作为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理论之一,犹如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将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众多看似独立的自然地理要素紧密联结在一起。它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并非是各要素简单的堆砌,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引发其他要素乃至整个自然环境系统的连锁反应。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涵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内涵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各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在某个区域内,气候影响降水,降水影响河流的水量与水位,河流又塑造了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反过来影响局部气候,同时也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分布,土壤条件则制约着植被的生长,植被又对气候、土壤等要素产生反馈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二)重要性
1. 构建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梳理繁杂的地理知识,将地形、气候等分散的知识点按照整体性原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学科内容。
2. 培养综合思维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综合分析地理问题,避免孤立看待地理现象,锻炼其思维的全面性、关联性和逻辑性,提升综合思维素养,这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3. 理解人地关系
通过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奠定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与优势
(一)特点
1. 情境性
案例通常来源于真实的地理事件或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具体的情境,使其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学习的真实感和代入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启发性
好的案例往往蕴含着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挖掘背后的地理原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3. 开放性
案例的分析和解读往往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探讨,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优势
1. 加深知识理解
相较于单纯的理论讲解,案例教学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融入具体的实例中,让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直观地感受原理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他们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本领,使其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情境。
3. 增强课堂互动
案例教学通常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拓宽视野。
四、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选择原则
1. 典型性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够充分体现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各个方面。例如,选择“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案例,其涉及地形破碎、土质疏松(土壤要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气候要素)、植被破坏严重(生物要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又进一步影响了当地的地形、土壤肥力、河流含沙量等,很好地展示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趣味性
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有趣味性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比如“亚马孙雨林的生态系统”案例,神秘的雨林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其与气候、土壤等要素的紧密联系,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案例分析中。
3. 时效性
选取当下关注度较高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选取“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热点话题,学生能更好地分析气温升高对极地冰川、海洋生态、陆地动植物等各要素产生的连锁反应。
(二)教学实施过程
1. 案例呈现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如图片、视频等)、文字材料等形式将选定的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案例背景、涉及的地理现象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例如,在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案例时,播放一段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视频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相关图片,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
2. 问题引导
教师根据案例内容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比如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案例,提出“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导致水土流失的?”“水土流失又对当地其他自然要素产生了哪些影响?”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共同探讨案例中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体性表现。在讨论“亚马孙雨林的生态系统”案例时,小组成员会就雨林中丰富的降水与茂密植被的相互关系、土壤肥力与生物多样性的关联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4. 汇报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理解。例如,在汇报“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讨论结果时,不同小组可能会从不同角度阐述气温升高对极地生态各要素的影响,相互补充完善。
5. 总结归纳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梳理案例中体现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要点,强调重点知识,纠正学生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错误理解,加深学生对原理的整体把握。
结论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的运用,是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遵循案例选择原则,合理实施教学过程,并针对运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采取相应解决策略,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案例分析中深刻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锻炼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案例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和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 李荣芹 .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 [J]. 世纪之星—高中版 , 2022(17):3.
[2] 张 平 . 高 中 地 理 教 学 中 案 例 教 学 法 应 用 研 究 [J]. 学 周 刊 ,2022(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