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唱响汉字,律动童心”

作者

李娟

成都市茶店子小学校国宾分校  610036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提出“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推进跨学科学习”。小学低段语文以识字、朗读为核心,而音乐学科注重节奏感知与情感表达,两者在“韵律”“表达”层面存在天然契合点。低段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存在困难,而音乐的直观性、趣味性可弥补这一不足。“唱响汉字,律动童心”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探索将汉字学习与音乐元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实现语文能力与音乐素养的双重提升。

1、小学低段语文与音乐学科融合的意义

1.1 激发识字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汉字的形、音、义对低段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传统识字教学常因重复抄写、机械记忆导致学生兴趣低迷。音乐以旋律和节奏为载体,能将汉字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式。例如,将象形字(如“山”“水”“日”)的字形特点融入儿歌创作,用起伏的旋律表现“山”的高耸,用连贯的节奏模拟“水”的流动,让学生在演唱中直观理解字义,使识字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有效降低记忆难度。

1.2 强化语言感知,提升表达能力

语文中的语感培养与音乐中的节奏感知密切相关。低段语文的朗读训练(如儿歌、童谣)需要把握停顿、重音和语调,而音乐中的节拍、强弱规律能为其提供支撑。通过拍手打节奏朗读课文、为儿歌谱曲等活动,学生能在律动中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提升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和情感感染力。例如,在学习《秋天》一课时,用三拍子的节奏朗读“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让学生在“强弱弱”的韵律中感受秋天的轻盈之美,强化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2、小学低段语文与音乐学科融合的现存问题

2.1 学科壁垒明显,融合意识薄弱

部分教师受传统分科教学思维影响,将语文与音乐视为独立学科,缺乏跨学科融合的意识。语文教师专注于识字、朗读等知识点传授,忽视音乐元素对语言学习的辅助作用;音乐教师则侧重乐理知识和技能训练,很少结合汉字或课文内容设计教学。例如,语文课堂上的儿歌教学仅停留在“读准字音”,未引导学生用旋律或节奏丰富表达;音乐课堂演唱的歌曲与语文教材中的识字内容脱节,导致两学科资源无法形成育人合力。

2.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深度互动

现有融合实践多停留在表面形式,如在语文课堂播放背景音乐、在音乐课堂选用语文课文作为歌词,缺乏对“汉字”与“音乐”内在关联的挖掘。例如,教学“火”字时,仅让学生跟着音乐唱几遍生字歌,未结合“火”的字形(像火焰跳动)设计节奏游戏,学生难以在互动中建立“形—音—情”的联结。低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单一的融合方式无法激发其深度参与的兴趣,导致融合效果流于表面。

3、“唱响汉字,律动童心”理念下的融合实践策略

3.1 立足教学内容,构建“字乐共生”的知识联结

3.1.1 汉字与旋律结合:创编识字儿歌

针对低段识字重点(如象形字、形声字),将汉字的形、音、义融入儿歌创作。例如,教学“月”字时,结合其像月牙的字形特点,创编儿歌:“弯弯月,像小船,挂天上,亮闪闪(旋律采用上行音阶表现“挂天上”的升起感)。”让学生在演唱中通过旋律记忆字形,理解“月”的意象。对于形声字“清”,可编唱:“三点水,表字义,青草‘青’,读字音,小河清清(旋律轻快流畅)唱不停。”借助儿歌节奏强化“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让识字过程充满音乐趣味。

3.1.2 文本与节奏融合:设计律动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如童谣、童话)的情感基调,设计对应的节奏型和肢体动作。例如,学习《小雨点》时,用“XXXX|X-|”(滴答滴答 | 下 -)的节奏拍手朗读,模仿雨滴落下的声音;读到“小草喝饱了,点点头”时,加入弯腰点头的动作,让学生在“声—动”结合中体会文本的画面感。对于对话类课文(如《小兔和狼》),用强弱不同的节奏区分角色语气(小兔用轻快节奏,狼用沉重节奏),在律动中理解人物形象。

3.2 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维互动”的融合活动

3.2.1 音乐游戏:激活识字过程

设计“汉字节奏拍手”游戏:将汉字按笔画数或结构分为不同节奏型(如独体字“人”用“X”,合体字“明”用“XX”),学生边认读边拍手打节奏,通过肢体律动强化字形记忆。开展“旋律猜字”活动:教师用简单旋律表现汉字的意义(如用下滑音表现“落”,上扬音表现“升”),学生根据旋律猜字并说出理由,在音乐与汉字的联想中培养思维灵活性。

3.2.2 主题展演:深化跨学科体验

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开展“汉字音乐会”。例如,围绕“春天”主题,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一组将“花、草、芽”等汉字设计成象形字歌表演;二组为课文《春晓》谱曲并演唱;三组用打击乐(如沙锤模拟风声)配合朗读。通过“唱、演、奏”的综合体验,让学生在艺术表现中深化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音乐表现力。

结语

“唱响汉字,律动童心”的学科融合实践,打破了小学低段语文与音乐的教学壁垒,让识字不再枯燥,让音乐更具内涵。通过汉字与旋律的结合、文本与节奏的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识字效率,更培育了其音乐感知力和艺术表现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教师跨学科素养培训,丰富融合资源,让“语言之美”与“音乐之美”在童心碰撞中绽放更绚丽的火花,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课程综合视域下小学音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探究 [J]. 陈丽芳 . 新课程导学 ,2022(20)

[2] 古诗新唱促进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 [J]. 张雪 . 贵州教育 ,2021(19)

[3]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J]. 丁锦云 .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