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作者

李云林

湖北省 襄阳市第二十四中学 441002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促使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并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且正向的影响。高中地理学科涉及大量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面,因此,其具备了时空跨度大、抽象性强等明显特点。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可以进一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在更加直观、生动、沉浸的学习环境中开展主动性学习,培养学生形成成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

信息技术能够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不同方式为学生展示地理学科知识点,将原本抽象化地理概念、原理变得更加具体化。利润,教师在讲解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之际,合理化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样学生才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的形成过程,有效加深对这方面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拓展教学资源获取渠道

网络平台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丰富性、多元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完全可以凭借互联网平台与技术的支持,从中获得更新的地理资讯、科研成果等,在巧妙融入高中地理课堂之时,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数字化时代与生活的要求。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个体差异化的学习服务,使得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需求,从中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计划,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基本目标。而且,学生可以凭借在线讨论、小组合作等具体互动功能,与同学、教师进行密切交流,一同解决自己所面对的学习难点,保证学生可以从中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构建数字化地理教学资源体系

1. 整合多类型资源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凭借信息技术,构建起具有数字地图库、地理视频库、虚拟实验库等多类型的资源平台。其中,数字地图库可以收录等高线地形图、人口密度分布图等不同比例尺的电子地图斌支持进行图层叠加和缩放的操作;而地理视频库则应该包含地理现象纪录片、野外考察视频等多种类型的地形地貌视频片段;虚拟实验库则可以将“大气热力环流模拟”“洋流运动实验”等具有交互性的虚拟实验纳入其中,方便学生可以从中调整参数,进行观察结果变化。

2. 开发校本化资源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深度结合区域化地理特色,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在地处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学校,便可以发挥当地特色制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VR 体验模块,让学生可以通过佩戴 VR设备的方式,亲自观看水土流失的全部过程,并从中具体掌握和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问题。

(二)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1.“情境 — 探究”模式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具有真实性的地理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探索。

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包含不同地区气候景象的短片,短片中学生可以看到热带雨林的繁茂、沙漠的广袤以及温带草原的开阔等,教师则找寻时机进行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会呈现出如此截然不同的气候特征?”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仔细思考。而后,教师可以选择运用交互式课件,具体动态化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使得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发觉高低气压带的交替、风带的吹拂方向。再者,教师应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气候状况的模拟,有的小组会模拟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多雨的气候,而有的小组则模拟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干燥的气候。最后,小组成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近期气温、降水等实时气象数据,进行模拟结论与实际情况的对比验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影响气候产生深刻理解。

2.“线上 — 线下”混合模式

在教学“常见地貌类型”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新课预习资源推送给每一位学生,为学生详细介绍各类地貌特点与形成原因,从中附上一些喀斯特地貌溶洞、风蚀地貌雅丹等精美图片,以及包含喜马拉雅山抬升的动态视频。学生在自主预习以后,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发布预习疑问:“为何同是喀斯特地貌,南北地区景观差异大”。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所提出的疑问,深度进行重点内容的讲解,并组织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处理不同地貌区海拔、坡度等数据内容,从中绘制出地貌剖面图,使得学生能够直观体会地貌形态。

(三)优化地理教学评价方式

1. 引入智能化评价工具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地理图表判读、选择题等在线测评系统自动批改,

进行一些客观题的批改,如此可以大幅度缓解教师的压力;对于主观题的批改,教师则可以借助文本分析技术,对主观题开展初步评分,并系统识别主观题答案中重要的关键词和逻辑结构,帮助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精准化评价。

2. 开展过程性评价

学习管理系统可以随时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在线讨论、实验操作等不同学习数据,借此形成过程性评价报告。

例如,在教学“大气的运动”单元内容之际,教师便可以运用学习系统对学生学习轨迹进行详细记录,具体可以包含学生查阅大气环流、热力环流等相关资料的频次,以此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主动程度;还可以捕捉每一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具体的发言内容,评估小组成员思维深度与团队协作能力。在多个维度、多个方面数据记录和统计之下,能够更为全面且公平地反映出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如此可以有效突破传统评价体系中对于成绩过度依赖的局限性。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是数字化教育转型与发展的必要趋势,也是增强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有效性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素养的关键途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肯定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高中地理教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并借此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实践精神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君芳 .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J]. 中国新通信 ,2025(04)

[2]  乔建刚 . 浅析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国新通信 ,2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