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古典文学教学中“文学作品演绎”的应用探究与改进方法

作者

李群

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

一、引言

高中古典文学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传承传统文化,但是教学尚有难题:古文古诗年代久、不好懂,学生多死记硬背,难体会情感文化,参与低、理解浅,也感受不到文学美。“文学作品演绎”教学法让学生创意实践,能打破传统,让学生改编、表演课文,加深理解。文章结合案例谈其价值、问题和改进办法,给教学参考。

二、“文学作品演绎”在高中古典文学教学中的价值

2.1 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参与积极性

传统的古典文学教学大多以老师讲解、学生背诵为主,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文学作品演绎”将文本转化为可操作、可体验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学生可以分组改编剧本,为焦仲卿和刘兰芝设计对话的语气、动作和神态,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会主动查阅资料考证汉代的礼仪习俗、探究人物的内心想法,把原本枯燥的文本变成了生动的“情景剧”,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高。

2.2 加深文本理解,把握核心内涵

学生演课文的过程,也是深入读课文的过程。要把文字变成表演,得先摸准人物性格、情节逻辑和作品主题。比如演《窦娥冤》“法场控诉”,得反复读窦娥骂天地的句子,体会她的冤屈和反抗;设计太守桃杌的言行,要抓住他贪赃枉法的特点。这样为表演挖文本,可以帮助学生跳出表面文字,读懂作品更深层的意思。

2.3 培育综合素养,推动全面发展

“文学作品演绎”涉及剧本改编、角色分配、道具制作、团队协作等多个环节,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生负责改编剧本,锻炼了文本转化能力;擅长表达的学生担任主演,提高了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负责统筹协调,增强了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三、“文学作品演绎”教学实践案例

3.1 苏轼《赤壁赋》—— 以演绎具象化抽象情志与哲理

3.1.1 分组分工

学生可以自主组队,选定“月夜泛舟”“洞箫寄情”“苏子论道”等场景,组内分工明确:“文本组”梳理写景、抒情与议论脉络;“台词组”将把言转译为贴合人物的对话;“表演组”演绎角色;“布景组”准备道具(如浅蓝色绸布模拟江月,竹笛代洞箫),各环节紧扣文本展开。

3.1.2 文本细研

各小组剖析场景:探究“清风徐来”等句如何铺垫心境;解析洞箫声中“怨”“慕”等情感递进;思考“逝者如斯”的哲理与作者豁达的关联,尤其“水月之喻”的深意,为演绎积累依据。

3.1.3 创意展现

在贴合原文意境与情感逻辑的前提下进行具象化表达:“月夜泛舟”以舒缓步履、平和语调展现悠然;“洞箫寄情”用低沉伴奏与沉郁神情传递凄清;“苏子论道”借手势比划“水”“月”形态,配合沉稳语气强化哲理感染力,让抽象思辨变得直观可感。

3.1.4 交流深化

表演完成后组织互动:演绎组说明设计思路,比如“轻缓语气读‘举酒属客’”的原因;其他组结合原文评价情感转变与哲理演绎是否贴合。老师总结“演绎需立足文本、辅以创意”,助力学生深化对作品内核的把握。

3.2 司马迁《鸿门宴》—— 以演绎解析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

3.2.1 分组分工

学生 4-5 人一组,自主选择“刘邦谢罪”“项庄舞剑”两大核心场景。组内分工明确,文本组负责梳理场景中刘邦与项羽的权力矛盾、项庄与项伯的立场对立;台词组将“臣战河南”“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等文言,转化为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对话;表演组分配刘邦、项羽、项庄等角色;道具组准备剑、酒樽等道具,还原场景细节。

3.2.2 文本细研

小组聚焦角色言行,分析刘邦“示弱避祸”的措辞如何体现隐忍,项羽“直言泄密”的表现如何暴露傲慢,同时琢磨项庄舞剑的“杀心”与项伯“以身护刘”的动机,为演绎找准情感与行为依据。

3.2.3 创意展现

“刘邦谢罪”时,刘邦表演者躬身垂首、语气恳切说软话;项羽表演者坐姿后仰、眼神轻蔑,凸显态度差异;“项庄舞剑”环节,项庄用快剑多次指向刘邦,项伯及时上前格挡,配合急促的动作节奏,烘托剑拔弩张的氛围。

3.2.4 交流深化

表演后,其他小组评价角色言行是不是贴合原文性格,如“刘邦的谦卑是否过度”。老师结合“项羽的妇人之仁、刘邦的能屈能伸如何影响鸿门宴结局”

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特质与情节发展的深层关联。

四、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4.1 现存问题

4.1.1 任务适配性不足

部分活动任务设计过于统一,没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内向的学生因“需频繁公开表达”而抵触参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任务难度超出能力范围”而放弃尝试。这种“一刀切”的任务模式,导致近半数学生处于“想参与却无从切入”的困境,很难真正融入教学活动。

4.1.2 目标与过程脱节

一些教学环节过度强调“形式创新”,却忽视了与核心目标的关联。比如在《离骚》教学中,老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制作屈原形象的手账贴纸,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对“香草美人象征意义”“屈原爱国情怀”等核心内容的探究流于表面,最终陷入“热闹有余、深度不足”的误区,偏离了“深化文本理解”的核心目标。

4.2 改进策略

4.2.1 弹性任务架构

可以构建“基础 + 拓展”的双层任务体系,为不同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基础任务聚焦文本核心知识,比如“梳理《登高》中的意象”“摘抄《琵琶行》的比喻句”,确保所有学生能扎实掌握基础内容;拓展任务侧重深度探究,如“对比分析李白与杜甫的悲秋情怀”“为《锦瑟》设计思维导图解读用典”,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同时允许学生自主组合任务模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内获得成就感。

4.2.2 目标导向的环节锚定

老师需要在活动设计前明确“核心目标清单”,并以此为依据反向规划环节:所有教学步骤必须指向“语言理解、情感体悟、文化传承”中的至少一项核心目标,避免无意义的形式化操作。比如在学习《赤壁赋》时,“小组分角色朗读”需要围绕“体会苏轼旷达语气”设计;“绘制赤壁场景图”需要服务于“理解‘水月之喻’的哲理内涵”;“仿写客与苏子的对话”需要聚焦“感悟辩证思维”,让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成为达成目标的有效支点。

五、结论

“文学作品演绎”给高中古典文学教学带来了新方法。它让学生通过创意实践主动参与、深入研究,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里学生参与度低、对课文理解不深的问题。不过,实际用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参与少、表演偏离原文意思、评价方式太单一。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按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任务,让大家都能参与;明确课文的核心内容不能改,保证不偏离教学的本来目的;再建立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标 . 高中语文古典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J]. 新阅读 , 2021,(07): 71-72.

[2] 谭庆华 , 方向红 .《赤壁赋》课堂教学新探 [J]. 文学教育 ( 上 ),2023, (01): 102-104.

[3] 林进. 高中语文教材中中国古代小说的课堂教学研究[D]. 西南大学,2021.

[4] 谷敏 . 实施高效文言文教学 , 演绎语文古典韵味 [J]. 语文天地 ,2019, (20):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