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德育与红色教育的融合路径
高馨月
哈尔滨石油学院 艺术与教育学院 哈尔滨 150000
一、红色教育的德育价值:从精神传承到人格塑造
1. 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德育功能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精神遗产,其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与革命乐观主义。史吉海等(2023)指出,红色教育通过传递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能有效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通过讲述《鸡毛信》《闪闪的红星》等故事,幼儿可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与智慧,从而激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2. 红色教育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双重影响
红色教育不仅强化爱国情感,更通过具体案例塑造坚韧品质。杨冬仙等(2023)研究发现,参与红色主题活动的幼儿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更强的坚持性。例如,在模拟“长征”的体育游戏中,幼儿需通过团队合作跨越障碍,这一过程既培养了抗挫能力,又深化了对集体主义的理解。此外,红色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幼儿社会性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有助于减少自我中心倾向,促进亲社会行为。
二、红色教育融入幼儿园德育的实践路径
1. 环境创设——构建沉浸式红色文化场域
环境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载体。曹雪梅(2019)以北京市六一幼儿院为例,提出通过建设红色文化墙、党建长廊、英雄模范展区等物理空间,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例如,旬邑县幼儿园将县域红色资源转化为环境元素,在走廊展示马栏革命纪念馆的实物照片,在班级设置“红色图书角”,使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自然接触红色文化。
2. 课程设计——多模态教学激活红色记忆红色教育需符合幼儿认知特点,采用故事化、游戏化、艺术化的教学方式。
故事讲述选取《小兵张嘎》《王二小》等经典故事,通过角色扮演、图片辅助、多媒体动画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历史背景与人物精神。例如,某幼儿园将《鸡毛信》改编为舞台剧,幼儿通过扮演小八路、日本军官等角色,深刻体会机智勇敢与家国情怀。通过游戏互动设计“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体育游戏,让幼儿在模拟长征的情境中感受团队协作与坚韧不拔。谌启运(2022)在遵义红色文化研究中发现,以“红军生活体验”为主题的体能活动能显著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艺术表达方面,通过绘画、手工、歌唱等活动,引导幼儿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例如,幼儿用黏土制作“红军帽”,或学唱《歌唱祖国》《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在创作中深化情感共鸣。
3. 家园社协同——拓展红色教育边界
红色教育的实效性依赖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的联动。张艳(2023)提出“三位一体”共育模式。家庭层面:家长可通过播放红色电影、阅读红色绘本、参与亲子红色歌咏比赛等方式,营造家庭红色文化氛围。例如,某幼儿园组织“红色故事分享会”,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讲述革命历史,增强教育代入感。社区层面: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实地研学。秦泽虎(2020)在百色市的研究中指出,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活动,能使幼儿直观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感,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幼儿园层面:通过“红色主题日”“军事演习亲子活动”等大型活动,整合多方资源。例如,旬邑县幼儿园举办的“童心永向党喜迎二十大”文艺汇演,吸引千名幼儿及家长参与,形成社会影响力。
三、红色教育实践成效的实证研究
1. 幼儿行为与认知的积极变化
多项研究表明,红色教育能显著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品质。林秀娟(2014)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参与红色主题活动的幼儿在合作行为、分享意愿等指标上得分更高。例如,在“学雷锋纪念日”活动中,幼儿主动帮助同伴整理玩具、为老人捶背,表现出更强的利他行为。此外,红色教育还能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彭莉萍(2017)的调查显示, 90% 以上的幼儿能准确说出国旗、国歌的象征意义,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 教师专业能力与课程创新能力的提升
红色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史吉海等(2023)指出,教师需具备红色资源筛选、活动设计、情感引导等综合能力。例如,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培训,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同时,红色教育也推动了园本课程的创新。谌启运(2022)以遵义红色文化为例,提出“生活化、体验化、游戏化”的课程设计原则,为地方资源融入德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四、研究局限与展望
1.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当前研究多聚焦于短期成效,缺乏对红色教育长期影响的追踪。例如,红色精神对幼儿成年后价值观形成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此外,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地域不平衡问题,部分幼儿园因资源匮乏难以开展系统化教育。
2. 未来研究方向
跨学科融合: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探索红色教育对幼儿大脑发育的影响;技术赋能:利用VR、AR 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红色教育的沉浸感。
评价体系构建:开发针对幼儿红色文化认知、情感、行为的量化评估工具,为教育质量监测提供依据。
五、结论
红色教育作为幼儿园德育的重要创新路径,其价值已得到广泛验证。通过环境浸润、课程创新与家园社协同,红色文化能有效促进幼儿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优化实践模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史吉海, 薛红梅, 殷炳萍. 幼儿红色教育:价值、内涵与路径探赜[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3,42(11):130-133.
[2] 张艳 . 立德树人视角下红色资源在幼儿园德育中的应用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3,(05):91-92.
[3] 杨冬仙 , 栗明伟 . 红色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分析 [J]. 极目 ,2023,(01):60-63.
[4] 谌启运 . 人类学视角下幼儿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的路径探索——以遵义红色文化为例 [J]. 科教文汇 ,2022,(13):126-128.
[5] 秦泽虎 . 红色博物馆幼儿德育功能路径的实践探索研究——以百色市为例 [J]. 教育观察 ,2020,9(44):51-54.
[6] 曹雪梅. 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抓手提升新时代幼教管理——北京市六一幼儿院 70 年的实践与创新 [J]. 行政管理改革 ,2019,(06):20-27.
[7] 彭莉萍 . 幼儿园利用红色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思考 [J]. 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17,(26):114-116.
[8] 林秀娟 . 简析红色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 [J]. 福建党史月刊 ,2014,(22):52-53.
2024 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红色教育与幼儿德育教育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项目编号:HIPJJ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