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念下自然生态博物馆设计策略探究
金圣辰 乔会杰 通讯作者
大连工业大学 学生
中图分类号:TU242.5,TU-023
文献标识码:A
二、共生理念概述
在自然生态博物馆设计中引入共生理念,具有多重意义。从生态角度看,能促进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减少建筑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利用自然元素营造舒适的室内外空间,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文化层面,有助于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博物馆建筑与展示内容,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博物馆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三、自然生态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共生设计策略
设计中应尊重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避免大规模土方开挖,利用地势高差塑造丰富的建筑空间,如在山地建造自然生态博物馆时,可采用台地式布局,使建筑与山体有机融合,减少对山体植被的破坏,同时为参观者提供独特的观景视角 。
将自然景观元素引入博物馆内部与周边空间,打造内外交融的景观体系。在博物馆内部设置中庭花园、屋顶绿化等,种植当地乡土植物,形成小型生态群落,为参观者提供亲近自然的空间;在博物馆周边,结合自然水系、树林等,设计滨水步道、林间小径等,使参观者在进入博物馆之前就沉浸于自然氛围中,加强博物馆与自然的联系 。
从自然形态中汲取灵感,设计富有自然韵味的建筑外形。如模仿山脉的起伏、树叶的脉络、动物的形态等,使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呼应,增强建筑的亲和力与辨识度。一些自然生态博物馆设计成流畅的曲线造型,象征着河流的蜿蜒;有的建筑外形模拟鸟巢,寓意着生命的孕育与保护 。
优先选用当地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竹子、夯土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性能,能减少建筑能耗与碳排放,还能体现地域特色与自然质感。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自然能源,为博物馆提供部分能源供应。在建筑屋顶设置太阳能板,收集太阳能用于照明、设备供电等;合理设计建筑朝向与通风口,利用自然通风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能耗;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进行供暖与制冷,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收集雨水用于景观灌溉、厕所冲洗等;对博物馆内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与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设置雨水收集池,将收集的雨水经过沉淀、过滤等处理后,用于浇灌博物馆内的植物,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四、自然生态博物馆与地域文化的共生设计策略
深入研究博物馆所在地区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符号、民间工艺图案、地域特色色彩等,并将其应用于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中。在建筑外观上,运用当地传统建筑的门窗形式、屋顶造型等元素,展现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在展陈空间中,融入民间工艺图案,如剪纸、刺绣等,作为装饰元素或展示背景,增强文化氛围 。
构建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叙事体系,通过展品陈列、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讲述地域自然与文化的故事。在展示自然生态知识的同时,融入当地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智慧、历史传说等,使参观者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内涵。在展示当地森林生态系统时,讲述当地居民传统的森林保护习俗与森林利用方式,展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
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博物馆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使其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主体。邀请社区居民提供展品、分享故事,参与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表演等,在博物馆内或周边社区举办,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社区居民对博物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
五、自然生态博物馆与参观者的共生设计策略
5.1 营造多样化空间:
设计丰富多样的空间类型,满足参观者不同的行为与心理需求。除传统的展示空间外,设置互动体验区、休息区、学习区、交流区等。互动体验区配备各种互动装置与实验设备,让参观者亲身体验自然科学知识;休息区采用舒适的座椅与宜人的景观,为参观者提供放松身心的空间;学习区提供书籍、资料与多媒体设备,方便参观者深入学习自然生态知识 。
5.2 引导式参观路线:
规划合理的参观路线,引导参观者逐步深入了解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同时增加参观的趣味性与探索性。参观路线设计应结合建筑空间布局与展示主题,设置引导标识与景观节点,避免参观者产生疲劳与迷失方向。在参观路线中设置不同的展示场景与互动环节,如模拟自然生态场景、多媒体互动展示等,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索欲望 。
5.3 互动展示手段: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展示的互动性。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触摸屏互动展示等技术,使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然生态知识,与展示内容进行互动。通过 VR 技术,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利用触摸屏互动展示,参观者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自然物种,获取详细的信息 。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的参观者,策划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六、结论
共生理念为自然生态博物馆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通过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参观者的共生,能够打造出更具生态性、文化性与互动性的博物馆空间。在未来的自然生态博物馆设计中,应进一步深化对共生理念的理解与应用,不断探索创新设计策略,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博物馆在自然知识传播、生态保护教育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 彼特·戴维斯著,龚世扬、麦西译 .《生态博物馆:地方感》.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2] 李久生,陈小莉 . 论环境教育学 [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8(3):13-18.
[3] 冀然 . 生态博物馆学—— 形成与演化的再思考 [J]. 美术学报,2020(5):18-25.
[4] 安来顺 . 一种以社区为核心之开放型博物馆——国际生态博物馆 40 年探索 [J]. 中国文化遗产,2011 年第 6 期,60-65+7 页 .
[5] 吕建昌、严啸:《新博物馆学运动之姊妹馆——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辨析》[J]. 东南文化,2013 年第1 期, 111-116+1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