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担保途径的研究
张艳雯
武汉晴川学院 430000
前言:
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进程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企业在就业稳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越发突出。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融资难题依然制约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很多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未能得到较好满足,这一现状应引起各界重视。
1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主要途径分析
1.1 政府性融资再担保
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体系中,政府性融资再担保的重要性极高,其以再担保机构为核心,通过提供风险再分担与代偿补偿支持,可较好满足融资风险认定较高的中小微文旅企业需要。湖北省融资再担保机构依托省级财政平台设立,在政策目标指引下,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明确将文旅企业纳入优先支持领域,在信贷供给与风险补偿方面提供双重保障,这对于增强金融机构对文旅企业授信的信心具有积极意义。具体来说,“4321”政银担合作体系属于湖北省政府性融资再担保的基础架构,核心在于推动政府、银行、担保公司与融资再担保公司建立风险共担模式,以此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代偿压力与业务操作风险,即可保证相关机构更积极地向文旅类企业提供信用支持。政府性融资再担保还聚焦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不缓贷等正向引导要求,这能够进一步保障文旅企业融资链条稳定性,降低因流动性中断而引发的信用违约风险[1]。
为进一步满足多样化文旅主体的融资需求,湖北省政府性再担保还围绕文旅行业创业主体、小微企业、乡村旅游经营者等不同客群,推出了“再担文旅贷”“再担文旅创业贷”等专项产品,这类产品在担保额度、费率结构等方面均结合文旅行业的经营周期与资产特征进行专项设计,辅以担保流程的标准化与数字化改造,使得湖北省文旅企业的融资需要得到更好满足。
1.2 财政贴息与费用减免
除政府性融资再担保外,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担保还离不开政府提供的财政贴息与费用减免支持,这一支持以降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为核心目标,聚焦贷款展期、延期还本付息及续贷环节,可通过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发放的文旅类贷款部分利息进行定向补贴,确保在企业经营恢复周期内做到融资支持不断档、融资负担可承受。具体来说,财政贴息通常依托政银联动机制展开,金融机构作为贴息申请的发起主体,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贷款使用合规性等开展初步评估,提交至财政主管部门复审与资金核拨,结合贷款合同、付息记录、企业申报材料的交叉验证,以及“先付后补”“直补金融机构”等模式,即可较好满足企业运行和发展需要。而在担保费用减免方面,湖北省政府规定符合创业条件的文旅企业在申请贷款担保服务时,可享受免收担保费待遇,无需支付原本由企业承担的担保手续费,且单笔金额不超过 100 万元的贷款项目的担保费用由再担保公司直接承担,担保公司不再向企业转嫁再担保成本,这为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
2 优化建议
2.1 深化专项金融支持
为优化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担保,应设法深化专项金融支持,聚焦专项金融产品设计。建议由金融监管部门牵头组织政策性银行、地方商业银行等组织开展联合调研,结合当地文旅企业资金需求类型,研发“文旅项目收益权贷款”“文旅票务周转贷”“景区运营保单贷”“数字文旅信用贷”等定制化产品,并灵活设置贷款期限、还款周期,明确文化产权、演艺授权、门票预售收入、非实物资产等可接受的抵押质押物形式,并配套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或文旅项目代偿基金。在此基础上,还应定期组织“文旅金融对接日”“重点文旅项目融资洽谈会”等活动,由地方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牵头,联合财政、金融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以此实现“一对一”“多对一”交流,确保对接工作不流于形式。同时,可考虑推行“金融支持重点文旅企业推荐名单”制度,围绕文旅企业经营稳定性、信用评级、文化影响力、市场潜力与项目成熟度等维度,由各地市文化和旅游局、财政局与金融监管部门协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入选企业可享受优先受理、绿色审批、额度倾斜等多项政策便利,以此确保资源集
中配置于优质项目 [3]。
2.2 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担保途径优化还应聚焦融资渠道拓宽,以此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融资生态,即可更好提升文旅企业抗风险能力与资本运作水平。为实现该目标,应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牵头,制定专门面向文化和旅游类企业的上市挂牌扶持工作方案,该方案的制定还需要证券交易所驻地机构等单位参与,覆盖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市场通道,文旅企业申报条件、融资路径等信息需同时明确,形成“一企一策”的上市培育档案库。
进一步,还应充分发挥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互联网 +”金融服务平台的桥梁作用,设立“文旅企业融资专区”,用以上线企业项目融资需求清单、项目评估报告等核心材料,即可实现信息高效匹配。此外,政府还应针对性设立“湖北省文旅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加强对股权投资的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通过定期对各类国资平台投资行为开展专项审查,即可确保资金实质性流向文旅企业。
2.3 创新线上对接方式
除上述建议外,还应设法创新线上对接方式,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抓手,这工“楚天贷款码”“鄂融通”平台,打破传统线下对接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响应滞后、流程繁杂等问题。具体来说,应设法统筹“楚天贷款码”与“鄂融通”平台,加强平台与工商注册系统、征信系统、税务系统及行业主管部门数据库的联动,实现企业身份、信用、经营等多维度数据的自动识别与实时更新,并构建适配文旅行业特征的信用画像体系,在各地市设立推广服务专员队伍,开展“扫码即贷”培训宣讲。在此基础上,应重点推广“301”快速融资支持模式,即在企业完成线上授信申请后,平台在 3 天内完成企业信用评级与材料核查,0 人工干预实现自动初审,并在 1 天内由合作金融机构反馈授信结论与产品方案。这一过程可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面向文旅企业的标准化、模板化线上产品,并建立自动授信规则库,依托“产品清单”“政策清单”“企业清单”与“责任清单”,明确金融产品适用范围、支持政策适用对象、符合支持标准的文旅企业名录,以及各环节责任单位,即可更好助力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优化。
结论:
未来,湖北省应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优化,并积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探索“数据 + 信用”双驱动的担保模式。只有在稳步推进金融改革的基础上,构建精准、智能、高效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方可更好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国梁 . 旅游企业融资方式的优化与创新 [J]. 支点 ,2023,(03):86-88.
[2] 刘筱笛 , 张胜武 , 冯小进 . 财务柔性对中国旅游上市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效应研究[J]. 铜陵学院学报,
[3] 郭德兵 , 卢亚和 .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风险投资持股与旅游类企业融资效率研究 [J]. 全国流通经济 ,2022,(33):81-84.
作者一姓名:张艳雯;性别:女;出生年月:1986 年2 月26 日 ;籍贯武汉:民族 汉最高学历:硕士;目前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投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