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曹立兵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第二中学 246200
引言
当前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需从单纯的技术操作转向核心素养培育。实际教学中,学生被动模仿操作多,主动设计创新少,难以应对复杂问题。为响应新课标要求,本文探索如何在现有课堂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提出可操作的教学路径与方法,助力学生形成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践并重的综合能力。
一、教学重心转变:从技能训练到创新引导
当前在课堂上,教师往往花大量时间演示软件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则机械地跟着点击菜单、记住快捷键。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功能按钮,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技术工具。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方向。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与技术操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压缩基础操作的讲解时间。比如在讲解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时候,不必去演示各个工具的使用步骤,而是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探索功能。第二,设计更多开放性的课堂活动。同样是制作电子海报,可以提供不同主题让学生自选,并允许使用 PS、Canva 等多种工具实现。第三,改变评价标准,不再单纯以作品完成度打分,而要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独特想法。这种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容忍学生作品的不完美,接受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二、创新思维培养的四条实践路径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创新需求
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关键在于建立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粤教版教材在编写理念上特别强调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场景。这种教学理念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能被有效建构和理解。当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时,其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会自然增强。在数据处理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校园周边交通状况调查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统计上学高峰期校门口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使用大数据工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通过这个真实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数据背后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数据后,学生提出了设置临时交通疏导员、调整家长接送区域等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设计,使技术学习不再是抽象的操作训练,而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工具。
(二)营造开放课堂,鼓励多元表达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标准答案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技术路径解决问题。这种开放的教学态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在多媒体作品制作单元,可以设置地方特色“黄梅戏戏剧文化”数字展馆的创作主题。教师只需明确作品需要展现的文化元素和技术要求,而不限定具体的表现形式。在这样的开放要求下,学生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有的选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戏曲文化,有的采用交互式电子书介绍地方民俗文化,还有的通过动画短片讲述黄梅戏起源。教师组织作品展示会时,重点评价作品的创意表现和技术实现的匹配度,而非追求统一的呈现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开展项目实践,贯穿创新流程
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创新过程。只有通过亲身参与问题发现、方案设计、实践验证的全过程,学生才能形成系统的创新思维模式。其中,校园植物识别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实践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首先调研校园植物种类及分布情况,然后设计合适的识别方式,最后开发可实际应用的识别工具。在为期两个月的项目周期中,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收集、方案设计、程序编写、测试优化等系列工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提供技术支持和过程指导,如讲解图像识别的基本原理、提醒注意用户体验等关键节点。通过这种完整的项目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能力。
(四)融入思维训练,提供方法支撑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思维方法的显性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粤教版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将设计思维、计算思维等方法融入具体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这些思维工具。在开发校园活动报名系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设计思维的方法开展工作。在共情阶段,可通过访谈了解师生在活动报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问题定义阶段,明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报名流程繁琐和信息不对称;在原型设计阶段,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数据处理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将复杂的报名信息管理分解为数据采集、存储、查询等模块进行处理。这种融入具体项目的思维训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将创意转化为解决方案的系统方法。
三、教师角色转型的关键支持
设计分层任务:教师最基础的任务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比如在 Python 编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函数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设置更具挑战性的拓展任务,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分层设计既保证了教学底线,又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挥空间。
提问推动深度:教师在课堂上要少问对不对、是不是这类封闭式问题,多提能引发深度思考的开放式问题。比如在教网页设计时,当学生完成基本页面布局后,可以问:如果让视力不好的老人使用这个页面,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从用户角度重新审视作品。
(三)提供资源支架:可以建立分类清晰的素材库,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常用资源,方便学生在项目制作时取用。同时整理各类工具的教程链接和使用指南,比如思维导图软件、编程学习平台等。这种支持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而是为他们提供探索的起点和参考。教师要注意定期更新资源,保持与技术发展的同步。
结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需以真实问题为起点,以项目实践为主线,辅以开放的课堂文化和思维工具训练。教师通过角色转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使技术学习成为创新实践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刘满宏 .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5(3):97-99.
[2] 孙泽财.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探究[J]. 文渊(中学版),2021(2):2136.
[3] 蔡军强 .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探究 [J]. 学周刊 ,2021(1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