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非遗美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作者

周薇薇 杨梦婷 谢晶

云南工商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冲击下,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其文化自信与审美素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1]。非遗作为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其蕴含的独特技艺、审美观念、文化精神和历史智慧,是实施美育的宝贵资源[2]。将非遗项目融入青少年美育体系,充分发挥其直观、生动、实践性强的特点,能有效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的目标。

二、 掐丝珐琅作为非遗美育载体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1. 掐丝珐琅的工艺本质:传统技艺体系与创作逻辑

掐丝珐琅工艺以柔性铝丝塑形、彩砂赋色为核心,构建安全高效的“做中学”美育体系 [3]。学生用延展性好的铝丝掐制纹样,在弯折中把握线条韵律,借物理粘接将铝丝固定于轻质胎基训练空间布局能力,环保彩砂填色支持色彩实验以助内化美学原理;工序需手脑协同,调铝丝曲度练专注力,探索彩砂搭配激创意思维,创作杯垫等日用载体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审美实践,其安全材料与简化流程,让青少年在制做作品中领悟传统造物智慧,实现技艺、审美与文化认同的融合。

2. 掐丝珐琅的文化内核:美学思想与价值符号的承载

掐丝珐琅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容器。其纹饰常取材于传统文化宝库,如象征尊贵的龙凤、寓意吉祥的缠枝莲、宝相花、蝙蝠、如意云纹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伦理观和审美理想。其色彩运用讲究对比与和谐,体现着东方色彩美学。载体多样,符合传统礼制与实用需求。学习掐丝珐琅,即是触碰其背后的历史叙事、哲学思想和美学法则。

3. 掐丝珐琅作为青少年美育载体的适配特征:可操作性与教育功能的统一

掐丝珐琅工艺本身具备显著的优势,使其非常适合作为青少年美育的载体。其核心制作环节是掐丝与填色,具有直观且易于上手的特点。“掐丝”环节利用金属丝的可塑性进行弯折造型,操作相对直接;“填色”环节则通过填充彩砂来呈现色彩,过程清晰明了。这两大核心步骤符合青少年乐于动手实践的心理特点,也与其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相适应。整个工艺流程步骤分明、逻辑清晰,青少年能地学习和操作。更重要的是,最终作品色彩绚丽、效果直观可见,能迅速给予青少年强烈的成就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尤为关键的是,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天然地融合了多重教育价值:在设计与制作中提升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在细致的操作中锻炼专注力和耐心;在解决造型与填色的小挑战中学习问题解决;在接触传统纹样与色彩中增进文化认知。

三、非遗美育对青少年的多维影响机制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融背景下,将非遗融入青少年美育体系,并非简单技艺传授,而是构建起深刻影响其精神世界与文化素养的多维机制。它以非遗为活态载体,突破传统美育边界,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种子,培育审美能力,核心作用路径体现在两大关联维度。

1. 文化认同的渐进式建构:从感知到归属

非遗美育对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塑造是渐进浸润过程,关键在于降低认知门槛、搭建深度体验场域。通过提炼祥云、瑞兽等核心视觉符号、采用环保替代材料等工艺简化方式,破除传统技艺繁复壁垒。青少年无需钻研艰深技术,在基础操作中就能识别传统纹样的吉祥寓意、历史典故与哲学思想,建立工艺与文化的初步认知关联。柔韧金属丝、可水洗彩砂等环保材料,让低龄学生能亲手触碰、塑造文化符号,将对传统工艺的“敬畏感”转为“亲近感”。

2. 审美素养的沉浸式养成:从感知到创造

非遗美育搭建沉浸式探索创造空间,让审美感知、理解与创造在实践中融合。材料是天然美学导师,如金属丝塑形需反复弯折,助青少年体会线条曲直、张力与韵律,强化对“刚柔并济”等传统美学特质的感知;彩砂填涂提供色彩实验场,青少年通过调色实践内化色彩原理,提升审美感知力。以“传承加创新”双路径培育创造力。引导青少年解构经典文化符号,理解规律后重组再创作,建立传统与现代视觉对话,如将卷草纹样融入图案设计。

四、掐丝珐琅非遗美育的实践优化方向

在图案设计方面,通过简化传统纹样的复杂结构,保留具有文化象征性的核心特征,如吉祥寓意符号、民族精神图腾等,以清晰流畅的线条呈现视觉意象,既确保文化内涵的可辨识度,又显著降低操作难度。同时建立与学段能力匹配的分级设计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基础几何图形等简易轮廓,侧重造型能力启蒙;面向中年级学生融入具有文化隐喻的对称性纹样;为高年级学生开放组合型图案或自主创作空间,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化训练路径,有效避免因技术门槛导致的参与度流失。

在工艺流程优化方面,我们着重构建了一套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学实施体系。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将复杂的掐丝珐琅制作流程提炼为四个关键环节:图案转印、掐丝塑形、彩砂填充和作品固化。每个环节都进行了教学化改良,在保留工艺核心审美特质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可操作性。在图案转印环节,采用易于掌握的转印技术替代专业描摹,帮助学生快速获得精准底稿。掐丝塑形环节选用安全环保的材料组合,既保证造型表现力,又确保操作安全性。彩砂填充环节通过优化工具设计和色彩管理系统,使色彩表现更加生动可控。最后的固化环节采用适合课堂环境的处理工艺,确保作品及时呈现。这种系统化的流程改造,使传统工艺的精华得以传承,同时又转化为青少年可亲身体验的美育活动,实现了非遗技艺与当代美育的有机融合。

五、结论

掐丝珐琅以“掐丝塑形 - 填砂上色”工艺及可视化成果,成为青少年非遗美育的高效载体。文化认同建构上,通过提炼祥云、瑞兽等核心纹样,搭配柔韧金属丝与环保彩砂,低龄学生可亲手触碰改造文化元素,将传统敬畏感转为情感亲近体验,杯垫等轻量化作品的创作传播,还推动非遗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形成“实践- 认同”闭环;审美素养培育中,金属丝塑形深化对曲线张力及“刚柔并济”传统美学的感知,彩砂填涂借色彩实验内化构成原理,同时依托经典纹样解构重组与“非遗日用化”,建立传统与现代视觉对话;品格能力塑造方面,严谨流程能提升专注力、抗挫折能力与工匠精神,还强化逻辑思维。针对青少年认知规律,路径实施双维革新:图案设计分级,流程精炼为四步核心环节,材料上以氧化铝丝等替代传统材料规避风险,实现单课时安全教学。实践证实,其可整合文化、审美、人格培育三维目标,为“以美育人”提供可推广范式。

参考文献:

[1] 梁嘉仪 . 特殊中职学校美术校本课程建设浅谈——以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掐丝珐琅彩“非遗”美育课程为例 [J]. 美术文献 , 2023, (09):112-114.

[2] 任欢 . 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公关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美育探索 [J]. 公关世界 ,2025,(14):130-132.

[3] 陈鑫铭 , 王子炫 , 李佳忆 . 非遗资源的美育价值建构与美育浸润路径研究 [J]. 匠心 ,2025,(06):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