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心理
覃芬 毛为芳 骆洪艳
重庆市云阳县民德小学 重庆 404500
小学这一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班主任家访是衔接学校跟家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桥梁,伴随社会节奏的加快,传统家访面临大量挑战,在这样的形势背景里,班主任具备共情心理显得尤为关键,共情心理可让班主任在家中深入认识孩子,为家长给予情感的支撑,汇聚教育合力。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家访时共情心理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信任关系
共情心理是促成家校沟通桥梁搭建的关键纽带,当班主任以共情的视角跟家长交谈时,会主动从家长立场出发,理解其教育方面的焦虑与困惑,面对孩子成绩产生波动的家长,班主任不再单纯把问题强调,而是先讲“我懂您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心血,看到成绩波动肯定着急坏了”,这样真诚的共情可迅速破除沟通隔阂[1]。通过聚焦家长在育儿过程里的情感需求,使家长领会到被尊重、被发觉,进而搭建起建立在理解与信任基础上的家校关系,若这种信任成功建立,家长就会更主动积极地分享家庭讯息,以积极态度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实现家校协作育人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共情为班主任赋予“情感探测器”的能力,使班主任可以敏锐捕捉学生情绪及行为背后的深层缘由,在日常家校展开沟通期间,班主任假如能维持共情思维,便能从家长分享出来的“孩子最近老是把自己关在屋里”“突然就对兴趣班没了兴趣”等细节中,发现潜在的心理隐患 [2-3]。有学生因家庭变故产生了厌学情绪,家长起初没有察觉到孩子出现异常,但班主任凭借共情交谈,引导家长留意孩子的情感需求,家校共同制定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方案,赶紧介入开展干预,这种学校跟家庭一起的共情关怀,不仅可应对学生成长阶段的危机,更能助力学生构建起健康心理的防线,助力其身心全面成长。
(三)提升家访成效
家访开展期间,共情心理犹如打开家庭真实状态的“有效钥匙”,当班主任以共情的姿态去倾听家长讲家庭故事时,不再只是做表面信息的收集,而是深刻理解家庭结构以及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在家访里碰到隔代照顾孩子的家庭,班主任可通过“祖辈带孩子可太辛苦了,生活要操心,学习也得关注,真不简单”这类共情说法,拉近与家长心理层面的距离。在全面把握家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班主任利用专业知识可给出更贴合实际的教育相关建议,如同针对老人辅导学习碰到难题的问题,供应线上学习资源再推荐亲子互动内容,这种依托共情的家访模式,切实增强了家访的针对性及实效性,引领教育实践往更科学、更贴合人性的方向进步。
二、小学班主任培养家访共情心理的有效方法
(一)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
自我认知以及情绪管理是班主任养成共情心理的基础,班主任需深入摸索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经过定期的自我考量,记录家访过程里情绪的起伏与应对方式,以此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之下的情绪触发根源,冥想作为一种高效的放松技艺,能协助班主任在家访前调整心境,保证以平稳、乐观的情绪跟家长沟通交流,防止负面情绪对家访氛围造成消极影响。
(二)积极倾听与回应技巧
积极去倾听与回应的技巧是实现有效家访的关键,在开展家访活动期间,班主任得全神投入地倾听家长的心声,把注意力聚焦在家长的言语与非言语信息上,防止中途插话,不要匆忙表达自己的看法,恰当地运用开放性问题,就像“您能详细说说孩子在家学习习惯好不好呀?”引导家长深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隐忧。在家长展开分享的阶段,班主任需及时做出回应,经由点头、目光交汇等肢体举动,以及在恰当之际的口头反馈,好比“我懂得您的担心,我们一起下功夫帮孩子改善学习情况”,让家长真实地体验到被尊重与理解,以此搭建起相互信任的交流桥梁。
(三)换位思考与文化敏感性
换位思考以及文化敏感性要求班主任在跟家长交流时,抛开自我的立场,以家长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各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教育观念,班主任得迅速地察觉这些差异,尊重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家庭老传统,防止文化偏见引发沟通上的障碍。对于看重集体主义理念的家庭,班主任可以强调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的合作共事;而对于看重个人主义的家庭,可以多留意孩子个性发展上的需求,当面对不同文化背景衍生出的家庭教育观念差异时,抱有开明接纳的态度,携手探究适合孩子的教育路径。
(四)持续学习与专业支持
持续学习加上专业支持,为班主任共情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班主任要积极投身于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的学习,阅读有关书籍资料、参与学术讲座跟研讨活动,深入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庭系统理论等知识,为其在实际工作中更精准地理解学生和家长提供理论后盾。定期去参加共情沟通的相关培训,以模拟家访场景、案例梳理等实践环节为途径,懂得共情沟通的具体技巧和招数,主动去寻求专业方面的支持,跟其余教育工作者、学校心理咨询师等建立合作交流体系,交换家访的实际经验,获取具有专业性的意见建议,逐步增强自身的共情能力与家访水准。
三、结论
共情心理在家访中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小学班主任应强化对共情能力的培养,采用自我进步、认真倾听、换个角度思考等形式,实现有效沟通以达成教育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需要为班主任提供专业培训跟团队交流的机会,助力共情能力上扬,推进教育事业往更突出个体理解与支持的方向进步。
参考文献:
[1] 姜玲玲 . 深度·力度·广度: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J].教育界 , 2025, (12): 140-142.
[2]顾超美. 小学班主任运用家校合作提升班级管理效果的策略探究[C]//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5 年度学术成果集 . 山东省博兴县庞家镇第一小学 , 2025: 550-552.
[3] 徐莉 . 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J]. 吉林教育 , 2025,(07): 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