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生存困境到精神突围《平凡的世界》中的奋斗叙事研究

作者

蒋昕阳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行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引言:

《平凡的世界》以广阔的社会背景为支撑,展现了个体在经济、家庭与社会压力交织下的生存状态。作品不仅呈现了生活的艰辛,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了青年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内在动力。这种突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需要个体在有限资源下进行策略性选择。本文立足于农村青年所面临的多重困境,重点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坚韧意志、自我成长、社会互动与目标追求实现精神突围。研究不仅关注人物行为,也强调策略选择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供对现实社会青年奋斗路径的启示。

1. 从社会背景看《平凡的世界》人物的生存困境

《平凡的世界》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农村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环境,人物在有限资源和社会流动受限的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生计压力、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的多重束缚,其生存困境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 [1]。

2. 农村青年面临的多重困境剖析

2.1 生计压力与家庭责任的双重挑战

农村的青年既要考虑到给家庭打工挣钱,又有照顾父母、孩子等照顾家庭的需求,在生存性学习中既希望提升挣钱养家的短期资本,又希望积累养家糊口的长期资本,权衡务农、打工、学习的机会成本、优先顺序以及如何通过获得技能,兼职等方式提升自己可持续性学习资本或在完成家庭责任的同时完成个人提升 [2]。

2.2 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的现实限制

由于农村青年在受教育的机会、资源上存在与城市青年相比的稀缺,因此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在教育资源上处于匮乏的境地,从而使在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拓展人脉上的资源匮乏。这就需要青年通过利用选择学习方向、获得奖学金、打通社会网络获得更多资源等途径来提升机会,并在自我上保持清晰的判断力,慢慢拓展社会边界,为自己找到更长时序的发展路径和机会从而实现由对命运无能为力到自身可控的转换 [3]。

3. 从生存困境到精神突围《平凡的世界》中的奋斗叙事研究

3.1 坚韧意志与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通过意志力在苦难中建立起自我成长的激励机制。生活对于青年的压力与对于家庭责任的意义,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的条件下,青年需要明确定义目标和自身行为的优先级,并在生活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坚韧与专注度。意志力并非单纯意味着对学生成绩、工作业绩的投入,而表现为能设计心理策略,建立明确的目标尤其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分解问题并根据阶段的递进进行解决;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建立心理策略以疏导不良情绪,调整自身策略,细化身心平衡的资源分配与使用的有效性策略等,找到可以实现自己的行动;培养内在力量,通过提高自我意识与行动实践实现成长的循环体系。形成内化的力量的路径并非仅是单纯的忍耐,而是在自身认知与行动实践中培养对实践行动的充分能力及个人成长策略。策略性地确定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心理投入分配,在追求成长过程中学会积累技能和能力、知识与经验,是持续克服困难、成长并应对下一次挑战的策略。对自我、他人以及行为的反身性反思与行动实践的自我精进是解决问题、赢得自主改变的动力。坚韧是精神的突围的基础力量,从被动受困走向主动掌控的过程,从受制于境走向有选择的能力是青年走向内心与实践智慧的必由之路 [4]。

3.2 社会互动与情感支持的关键作用

因此,人际交往及情感投入在青年突围战略应对中的地位不可被忽视。在乡村社会中,青年不可能独自决策行事,家人、朋友、同学、同事都是与之联系的重要群体,合理的社会交往让他们能够收集信息、获得资源和情感投入,降低他们的社会投入风险、增加其行动计划的可能性。例如,当遇到经济危机或者教育约束时,通过维系社会关系可以得到兼职、学习指导或者职业介绍,具体的支援直接影响他们的生计选择;情感投入则有着消减消极情感的缓冲功能,帮助他们在高压力环境下维持心理与行动能力。目的性地选择交往对象,主动征询意见和指导,既可以有效减少自己的情感付出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资源整合效率。青年有计划地维护和拓展社会关系,能够为自身发展获取直接和间接的服务,也可以形成资源反复流动,提升他们应对高复杂性环境的能力 [5]。

3.3 日常行动与目标追求的具体表现

行动目标上的有效策略安排与精神突围。《平凡的世界》中的行动安排是一种策略式行动,目的在于转化日常性精神突围的困境。这里转换为可控的行动模式:具体表现在对时间、精力、资源等有效、合理的安排,能够将行动中的精神焦虑控制在可用能量的“小循环”之中;在青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将行动有效安排或计划、行动绩效及阶段性效果等有效控制,达到行动模式与目标“同步进行”的节奏;在目标行动上,更注重行动中的变通性与顺序性,能够根据变化的场景与情境调整行动,而非刻板遵循原有的行动策略。行动安排还包括技能的习得与锻炼、知识与经验的增长、社会交往或生活阅历经验的增长,而所有这些具体的、小的行动在长期的累积与组织之中成为无可阻挡的优势。策略性的、分析行动与目标的合适匹配度,使行动目标明晰、有序并在行动中坚定自己的行动方向。在上述策略性分析与安排的行动基础上,青年通过一系列具体行动渐进增长自己的“行动感”,形成“行动—反馈—修正”的行动策略过程。

结束语:

《平凡的世界》里的奋斗叙事展示了生活于结构性压力下的主人公所做出的多元努力。他们或者规划目标、调整行为、利用社会关系、增强自身精神力量,从而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与实现理想发展的两重需求。这一历程既是特定历史时代特定社会环境压力下对于个体成长的塑造,也是个体努力应对时代压力的策略过程。有学者认为应该从物质环境、社会关系支持体系和心理驱动力三个方面共同理解青年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行动选择。而作品中的奋斗过程包含现实指导意义,给当下青年应对各类压力之下的奋斗提供经验借鉴与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 陈昱伶. 路遥悲剧爱情观探析——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为例[J].东方娱乐周刊 ,2023(2):0201-0203.

[2] 颜慧贤, 刘川鄂.”现身说法”与”催泪叙事”——《平凡的世界》的叙事修辞批判 [J].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4(4):94-101.

[3] 王伟 . 浅论路遥小说中的悲剧意蕴和苦难叙事——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为例 [J]. 花溪 ,2023(30):0104-0106.

[4] 努尔比叶木·阿布都克热木. 论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地方经验[J].新疆艺术 ( 汉文 ),2024(2):26-31.

[5] 吴静 . 苦难中成长——论《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J]. 莲池周刊 ,2023(21):0006-0008.

作者简介:蒋昕阳(1999-08-),女,汉族,陕西韩城人,毕业于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科学历,管理学学士普通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