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农艺技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吕凤婷
四川省隆昌市龙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四川隆昌 642100
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农艺技术的作用
1.1 改良土壤质量
农艺技术能够显著改良土壤质量,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例如,通过合理的轮作技术,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存在差异,轮作可以避免单一作物对某些养分的过度消耗,使土壤养分得到均衡利用。同时,绿肥种植也是一种重要的农艺措施,绿肥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1.2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传统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农艺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生物防治技术就是典型的例子,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如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害虫,既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又维持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科学施肥,避免了盲目施肥造成的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
1.3 水资源合理利用
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农艺技术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的一环,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能够精准地将水分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渗漏损失,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种植耐旱作物品种,利用作物自身的耐旱特性,减少对灌溉用水的需求,缓解了农业用水紧张的局面,保护了水资源。
1.4 促进生态系统平衡
农艺技术还能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如间作、套种等,增加了农田生物的多样性。不同作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生态关系。一方面,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对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有益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农艺技术机制的优化措施
2.1 增强农艺技术研发力度
为了切实提升农艺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必须从多个层面加大对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首先,应当建立专业化的农艺技术研究机构和配备先进设备的实验室,通过整合行业内的优质科研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制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持续推动农艺技术的创新突破与系统性升级。其次,需要构建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深化与农业类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以及涉农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学研一体化研发模式,从而显著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与实际推广应用进程。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农艺技术与经验,并基于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和种植习惯等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良和技术优化,以显著提升这些技术的区域适应性和大面积推广价值。通过建立这种持续稳定的技术研发机制,不仅能够不断提升农艺技术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更能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全面且高效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2 完善农艺技术推广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农艺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必须建立并完善科学高效的推广体系。首先,应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技能考核,提升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传播先进的农艺技术。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平台,例如开发农技服务手机应用程序或建立农技知识数据库,为农户提供实时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此外,还需注重推广模式的创新,采用示范田、现场观摩和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意愿。通过建立健全覆盖广泛、运行高效的推广网络,推动农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真正实现技术落地和普及,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2.3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艺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长效运行。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艺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基地建设和农户补贴发放,降低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艺技术相关项目的投资与运营,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同时,探索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补偿机制,对积极采用环保型农艺技术的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或税收优惠,激发其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此外,还需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农艺技术应用的专项贷款产品或保险服务,为农户提供更加灵活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从而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为农艺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2.4 加强农艺技术应用监管
为保证农艺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预期作用,需加强对其应用过程的监管。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农艺技术在土壤改良、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和质量指标。例如,对于生物防治技术,要规定天敌释放的数量、时间和方法,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精准施肥技术,要制定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品种的施肥配方和用量标准,防止过度施肥或施肥不足。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农艺技术应用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应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艺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查看是否按照标准和规范操作。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严重违规的要依法进行处理。同时,要建立健全农艺技术应用的监测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传感器、卫星遥感等手段,实时监测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病虫害发生等情况,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要加强对农艺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管。对于市场上销售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艺技术相关产品,要严格把控质量关,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对于提供农艺技术服务的企业和机构,要加强资质审查和信誉评价,规范其服务行为,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通过加强监管,确保农艺技术的科学、规范应用,切实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
3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农艺技术作用与机制研究,既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农艺技术通过改良土壤、减用化肥农药、合理用水、促进生态平衡,体现多维度生态保护价值。同时,增强研发、完善推广体系、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应用监管,为其落地提供系统支持。未来,要深化作用机理研究,探索高效环保技术模式,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方案。只有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结合,才能推动农业生态环保工作上新台阶,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1] 何福军,何福平.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农艺技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J].河北农业,2025,(05):35-36.
[2] 孙娜 . 农艺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机制 [J]. 河北农机,2024,(08):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