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新闻采编工作的守正与创新
潘建明 张文杰
山东省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引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包括新闻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人工智能智能技术的渗透 [1]。新闻采编工作在享受 AI 技术的便捷之余,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保持新闻的本质和正道,并进行创新发展,是当前新闻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AI 赋能新闻采编的现状与优势
(一)信息采集环节的拓展与提速
在信息收集方面,AI 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工作方式发生改变。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整个网络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和分类,根据设置的关键词、主题、重要性等,对海量的资料进行分类,为记者节约大量的筛选时间。AI 与传感器和无人机等设备相结合,可以获得传统方法很难获得的信息,为新闻的真实性与深度提供准确的一手资料。
(二)内容生成领域的突破与辅助
AI 在内容生成上具有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在结构性新闻报道。在财经报道中,AI 能高效处理财报数据,快速分析财务报表,自动生成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等重要信息的新闻稿,符合财经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在深度报道中,AI 可以帮助记者挖掘有用的信息,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事实核查方面的技术支撑
AI 技术能为新闻的真实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2]。在海量数据面前,人工核实很容易出现错误,而 AI 能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的优势,从多个角度对新闻内容进行验证。AI 可以对多源信息进行比对,确定矛盾的地方,保证报导的准确性。另外,AI 还可以使用权威的数据库来核实信息,通过分析政府公开数据和行业报告等,增强新闻的可信度。AI 还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非文字信息来核查,通过图像识别等技术来判定其真伪,从而阻止虚假消息的传播。
二、AI 赋能下新闻采编面临的挑战
(一)新闻真实性遭遇新威胁
虽然 AI 技术可以帮助核查事实,但是它同样变成了制造虚假信息的工具。生成式 AI 技术可以产生逼真的文字、图像和视频,也能模拟名人的语气写文章,如果将其应用到虚假新闻中,如伪造专家对事件的误判,就有可能误导大众,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二)新闻客观性和公正性面临考验
AI 算法的出现,会造成信息茧房、算法偏见等问题,严重影响新闻的客观与公正。信息茧房使人们只能看到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视野受到限制。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受众不能全面了解社会。算法偏见的产生是由于算法设计中的价值观念的差异和数据偏差。在地域相关新闻中,算法可能由于存在一定的偏见,会在区域内推送负面消息,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该地区的客观认识。
(三)伦理道德问题凸显
AI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引发了很多伦理道德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用户的隐私保护问题。AI 在收集用户数据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数据泄漏。AI 产生内容的版权归属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其产生的新闻稿和图片等,其版权归属于开发者、新闻机构或 AI 本身,尚无明确的法律规范,容易引起版权争议。另外,AI 报道还会侵害被报道对象的权益。AI 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对社会信息进行分析和揭露,有可能会侵犯用户的隐私并给受害者带来伤害。
三、坚守新闻采编的“正”
(一)坚守新闻真实性底线
新闻机构需要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对 AI 内进行人工审核,审核人员要逐字校对,以保证其真实性。对重大事件、数据等相关内容,应需要通过多方的求证。加强对深度伪造技术的防范,识别出虚假信息,在源头上控制虚假信息的扩散。新闻从业人员还应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在采访时要时刻保持警觉,要深挖事实,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二)维护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新闻机构要定期对 AI 算法进行评估和优化,以消除算法偏见,可以成立专业团队监督算法的运行,并对所推的内容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参数。在撰写新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被 AI 的分析所左右。在使用 AI 采集到的资料之后,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采访,将事件的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来,使观众对事实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对有争议的事件进行报导时,
应注意双方的观点,避免片面的观点。
(三)恪守新闻伦理道德
新闻机构要建立清晰明确的 AI 伦理准则,规范 AI 技术的应用。在搜集数据时,应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并经使用者同意,不得对个人资料进行过度收集。对采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储存,避免泄露。对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内容,要做清楚的标示,在文章结尾处写上“本文由 AI 辅助生成”,以保证受众的知情权。在报导个人事件的时候,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透露个人隐私,避免带来负面影响。
四、AI 赋能下新闻采编的创新路径
(一)推动新闻生产模式创新
建立智能化的新闻生产平台,以实现各个环节的一体化。构建 AI 新闻素材库,整合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材料,便于记者查询使用。开发人工智能辅助的编辑软件,能对稿件中的错别字、语句不通的情况进行自动检测,以提升编辑的效率。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由 AI 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而新闻工作者负责选题策划,深入访谈,撰写文章等,提高报导质量。
(二)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和内容
在 AI 的帮助下建立多样化的新闻产品。交互式新闻吸引受众的参与,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报导中,受众通过点击屏幕选择环保措施,查看其效果,加强互动性。利用 AI 技术,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在报道人口普查结果时,借助 AI 将各个年龄段、性别比例等信息以动态的图表形式呈现出来,便于观众了解。
(三)拓展新闻传播渠道和方式
运用 AI 技术,对各渠道的特性进行分析,实现信息的准确发布。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群的短视频平台,提供短时间、生动的画面;针对专业人员密集的行业站点,发表深入剖析的文章。通过 AI 语音合成技术,把新闻变成音频,从而满足人们在开车、健身等场合下的收听需要。开发新闻播客,邀请专业人士就热门主题进行探讨,扩大传播范围。加强与社交媒体的合作,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建立官方账号,结合平台特色,以更广的受众面进行报道。
(四)加强新闻人才培养创新
高校新闻专业可以适当的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与运用技巧。强化实践教学,与各大媒体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开展 AI 新闻项目的实习。培养学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闻写作,提高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闻机构也应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邀请专家对 AI 技术的应用进行讲解,鼓励员工交流学习,以提高它们的 AI 素养,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结论
AI 技术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在坚持真实性、客观性、伦理道德的前提下,要在生产模式和报道形式上进行创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通过人机协作提高新闻的品质和传播能力,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从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伟丽 , 郭明明 , 张李昊 . 人工智能赋能新闻采编工作创新应用 [J].记者观察 ,2025,(11):53-55.
[2] 柯 小 瑛 .AI 赋 能 新 闻 采 编 工 作 的 守 正 创 新 [J]. 记 者 观察 ,2024,(3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