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及成果转化途径的研究
常静 朱煜钰 方紫旭 邢嘉艺
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部 郑州河南 450063
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然而,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院校在科研实力、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导致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因此,探索适合民办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及成果转化路径,对提升其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的意义
从现实需求来看,当前产业升级加速,技术迭代频繁,企业亟需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存在差距,产教融合和成果转化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大量科研成果面临转化困境,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从政策导向分析,国家密集出台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成果转化的政策,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从学术价值上,对其研究有助于丰富教育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理论,探索更高效的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路径,推动教育、科研与产业协同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国内外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与研究现状
在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进程中,政策支持是关键驱动力。国内方面,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后续系列举措筑牢根基。2019 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出台《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对认证企业给予“金融 + 财政 + 土地 + 信用”组合激励及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热情。2023 年发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致力于在 2025 年前建设培育超 1 万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国外也不乏相关政策范例,美国 1980 年颁布的《拜杜法案》,明确高校用联邦经费产生的科技成果专利归高校,10 年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从 5% 激增至 80% ,极大促进产学研合作。德国2002 年修订《雇员发明法》,规定发明归雇主单位(高校),转化收益 30% 分给发明人,增强科研人员动力,提升高校专利申请量。
整体而言,国内外在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方面都在积极探索与实践。国内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合作深度、政策落实及校企衔接上还有提升空间;国外的成熟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借鉴,我国可结合自身国情,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三、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1、创新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协同。
1). 共建产业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黄河科技学院自 2019 年启动产教融合改革以来,通过深度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先后培育出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超低能耗建筑三大特色产业(行业)学院。
2)联合建立实验室,推动技术研发与转化。
合作方式: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校企共建实验室,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学校提供场地和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技术难题。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人才互通。
聘请企业导师进校园和企业工程师、高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应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制度,与职称评定挂钩。
4)订单式培养,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针对特定企业开设“订单班”,课程内容由校企共同设计,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就业。
2、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1)搭建共享平台,促进资源互通。整合校内实验室、创客空间、数据中心等资源,向合作企业开放,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同时引入企业资源:建立企业技术案例库、行业数据库,供师生教学科研使用。
2)设立成果孵化项目基金,支持创新创业。资金来源由政府资助、企业赞助或学校自筹。重点扶持与区域产业契合的师生创业项目,如智慧农业、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
3)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适应产业需求。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联动评估机制,定期调研行业趋势,淘汰落后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如人工智能、大健康、碳中和等。4)建立技术转化中心,推动成果市场化。学校对接企业需求,评估科研成果商业价值,协助专利申请、技术转让、创业孵化。3、完善政策保障,构建长效机制1)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学校对参与产教融合的教师给予课时减免、科研积分奖励,在职称评审中予以倾斜。政府对深度合作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人才补贴等政策支持。2)知识产权保护,明确收益分配。校企合作研发成果的专利权、著作权等归属应在合同中明确,建议采用“谁投入,谁受益”原则。3)政府 - 学校 - 企业三方联动,争取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可将民办高校产教融合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专项资金、土地优惠等支持。通过行业协会搭建校企对接平台,促进信息共享。
结语
民办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推进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是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产教融合和成果转化的新路径研究,提出校企协同创新、共建实践平台、优化政策机制等对策,为民办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方向。未来,民办院校需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完善产学研合作生态,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现场工程师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逻辑、行动框架与实践进路——基于产教融合场域的审视[J]. 马廷奇, 王思瑶. 现代教育管理2025.03
[2] 浅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J]. 陈佳丽 . 高教学刊 ,2017(05)
[3] 王晓红. 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4] 张华.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0.
[5] 陈静 .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产教融合研究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21.
[6] 刘伟. 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析[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2.
[7]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AACAS) (2023). Revolutionary Technologies for Workplace Education.
项目
1、黄河科技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 升学项目化(kg2022sx03)
2、黄河科技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 kg2018fz18 )
3、河南省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2021-594)
作者简介:常静(1982-)女,汉族,吉林镇赉,硕士,黄河科技学院,副教授,智能控制、电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