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

陈家川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 引言

2024 年,教育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提出“以数智化手段推动社区育人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数智技术(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物联网)的集群突破,为破解传统学生社区建设中的“九龙治水、服务碎片化、育人悬浮化”等难题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然而,技术“黑箱”与治理“盲区”并存,亟需构建一套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综合管理模式。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高校较早将智慧校园理念融入宿舍与社区治理,如 MIT“ResidentialEducation”项目利用学习分析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业预警;日本京都大学以 IoT设备实现宿舍能耗可视化。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条路径:1. 技术嵌入视角,强调数据中台与业务系统整合;2. 主体协同视角,关注辅导员、专业教师、后勤人员等多元主体共治;3. 风险伦理视角,探讨数据安全与算法歧视。总体来看,尚缺少连接技术逻辑、治理逻辑与育人逻辑的整体性框架。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强调“数据驱动决策、算法优化服务、智能增强体验”。

2.2.2 场景治理理论:将物理空间、数字空间与社会空间融合,通过场景重构治理流程。

2.2.3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视学生社区为多元主体互动的复杂系统,关注自适应、涌现与协同。

3. 现状审视:基于12 所高校的调研

3.1 调研设计

2024 年 9—12 月,课题组向北京、上海、西安、厦门等地 12 所“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高校发放问卷2 370 份(回收有效问卷2 142 份),访谈校院领导、辅导员、后勤与信息化部门人员共计 96 人,并抓取“i 西邮”“易班·叙事云”等6 个平台的日志数据进行网络民族志观察。

3.2 主要成效

3.2.1数据整合:平均接入业务系统7.8个,形成学生个人数据标签148项。

3.2.2 服务可及:线上事务办理率普遍超过 70% ,部分高校达 90% 。

3.2.3 精准思政:基于行为数据的心理危机识别准确率达85.4%,预警时间平均提前4.6 天。

3.3 突出问题

3.3.1 数据烟囱:教务、学工、后勤三大系统异构率仍高达 46% 。

3.3.2 算法偏见:AI 资助认定模型在少数民族学生样本中误判率高出平均值12 个百分点。

3.3.3 协同不足:辅导员、物业、保卫、信息化部门之间存在“数据打架、责任真空”。

3.3.4 安全风险:42% 的高校尚未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与动态脱敏机制。

4.“S-PORT”五维赋能模型构建

4.1 模型框架

借鉴CAS 理论与场景治理思想,构建“S-PORT”模型:

S(Sense)全域感知:以 IoT 设备、日志数据、社会媒体数据实现社区运行状态的全域实时感知。P(Platform)中枢平台:打造“1+N”数智中枢,“1”即校级数据中台,“N”为学业、生活、心理、安全等微服务。O(Operation)运营机制:建立“学校—社区—楼宇—宿舍”四级网格,形成“数据驱动—任务派发—结果反馈”闭环。R(Regulation)制度规则:出台数据治理、算法伦理、隐私保护、风险应急四类制度。T(Trust)信任生态:通过区块链存证、AI 可信解释、师生共治委员会构建技术信任与人文信任。

4.2 指标体系

运用德尔菲法,遴选 5 个一级指标、15 个二级指标、45 个观测点,并采用AHP 法赋权,一致性比率 CR<0.1∘

5. 综合管理模式设计

5.1 数据中枢:从烟囱到湖仓一体

5.1.1 建立“学生社区数据湖”,采用Hudi+Iceberg 实现分钟级增量入湖;

5.1.2 制定《学生社区数据标准(V2.0)》,覆盖 10 大主题域、186 个业务实体;

5.1.3 引入隐私计算与联邦学习,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5.2 场景引擎:从功能叠加到价值共生

5.2.1 智慧报到:新生通过“刷脸 + 扫码”2 分钟完成注册、缴费、选宿、领取电子钥匙;

5.2.2 AI 资助:融合消费、门禁、成绩、志愿时长等多维数据,模型AUC=0.93,资助精准率提升 18% ;

5.2.3 心理预警:采用时空图神经网络(ST-GNN)识别“孤独指数”,实现“蓝色关注—黄色帮扶—红色干预”分级处置。

5.2.4 文化浸润:建设“校史元宇宙”展馆,学生以Avatar 参加“重走西迁路”VR 团日活动,上线30 天访问量突破12 万人次。

5.3 协同网络:从条块分割到多元共治

5.3.1 组织架构:成立“学生社区数智治理委员会”,由校领导担任主任,学工、信息化、保卫、后勤、学院、学生会、物业等为成员单位;

5.3.2 业务流程:上线“协同工单”系统,打通12 个部门API,平均处理时长由 3.7 天降至 0.8 天;

5.3.3 主体赋能:为辅导员配备“AI 数字助理”,事务性问答机器人日均服务1 200 人次,释放 50% 人力用于深度辅导。

5.4 风控体系:从被动应对到韧性治理

5.4.1 数据安全:实施“零信任”架构,采用微隔离、动态脱敏、国密算法加密;

5.4.2 算法监管:建立“算法影响评估(AIA)”机制,针对资助、评奖、心理预警三类高敏模型开展季度审计;

5.4.3 应急响应:制定《学生社区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双盲演练,RT0⩽30 分钟。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数智技术重塑了学生社区的数据流、业务流与价值流,技术—治理—育人深度融合是破解碎片化难题的关键;

6.1.2“S-PORT”模型提供了可度量的能力框架与可操作的建设路径;

6.2 未来展望

6.2.1 技术层面:生成式 AI(Sora、GPT-5)将推动社区内容生产与交互形态革命;

6.2.2 伦理层面:需建立高校算法伦理审查联盟,制定行业标准;

6.2.3 范式层面:探索“数字孪生社区 + 虚实融合育人”新形态,实现从“一站式”到“融宇宙”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李未 , 王晓宇 . 数智时代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究 [J].导员漫谈 , 2025(7): 21-28.

[2] 陈劲, 刘洋. 智启新程 数聚未来: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数字生态新范式 [N]. 思政网 , 2025-04-22.

[3] 王建华 . 场景治理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区建设 [J]. 高等教育研究 ,2023(6):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