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音乐治疗中合唱训练介入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
刘艺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514000
引言:
当前高中生面临学业压力、社交焦虑等多重挑战的情形下,心理韧性培养成为教育干预的重要方向,鉴于传统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参与度低、效果局限等问题,而音乐治疗以其非侵入性和具备情感调节功能逐渐受到关注,其中合唱训练作为团体音乐治疗的核心手段,可通过协同演唱起到增强社会支持与自我认同的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却较少结合本土化音乐教材展开实证探索,故可尝试以花城版高中音乐教材为基础来构建符合我国教育场景的合唱干预方案,以此为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开辟新路径。
1. 基于花城版教材的合唱训练干预方案设计
1.1 干预方案的理论基础
音乐治疗理论与心理韧性理论交叉融合这一情况为合唱训练干预方案提供多维度理论支撑,神经音乐治疗理论揭示音乐活动对大脑神经可塑性影响机制,尤其合唱过程产生同步性音乐刺激可激活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功能连接之事,为情绪调节能力提升奠定生物学基础[1]。团体动力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阐释音乐活动中形成非言语交流系统对群体凝聚力塑造作用,参与者共同创造音乐过程中自然建立相互支持人际关系网络,心理韧性理论中的压力 - 适应模型解释音乐活动通过渐进式挑战帮助个体建立适应性应对策略并于可控压力情境下培养心理弹性这一状况。
1.2 花城版教材在合唱训练中的应用
花城版音乐教材在合唱训练干预中的应用,体现着本土化音乐素材与心理干预目标有机整合的情况。教材内容选择遵循音乐治疗中情绪唤起原则与渐进式暴露理念,《黄河大合唱》凭借恢宏气势与激昂旋律能有效激发集体荣誉感与奋斗精神,且其多声部结构为团队协作训练提供理想音乐素材。《茉莉花》等民歌改编作品以柔美的旋律线条和富有文化认同感的音乐语言,为情绪宣泄与自我表达创造安全文化语境。在具体训练技术层面,呼吸控制训练借鉴音乐治疗里的身心调节技术,通过腹式呼吸与发声的协调配合来优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此生理调节对参与者压力反应模式有着直接影响。多声部协作训练运用团体音乐治疗中的同步性原则,要求参与者在保持个人声部独立性同时与其他声部形成和谐共鸣,这一音乐互动过程模拟着现实社会支持系统的运作机制。
2. 跨学科视角下的干预机制分析
2.1 音乐要素对心理韧性的影响
音乐要素于心理韧性培养进程中发挥着具独特性的神经心理调节作用,和声进行借由调性变化径直影响情绪状态,像《欢乐颂》这类大调式作品可激活大脑奖赏回路以促进积极情绪产生,而《送别》等小调式作品则利于负面情绪的疏导与转化,如此的情绪调节机制给个体应对压力提供了缓冲空间[2]。节奏同步训练通过建立起稳定的时间预期模式来增强前额叶皮层对边缘系统的调控能力,参与者在共同维持节拍期间,既提高了注意力集中度,又于潜意识层面强化了团体归属感。
2.2 心理韧性提升的潜在路径
合唱训练通过双重路径对参与者心理韧性水平予以系统性提升:个体层面,演唱技巧逐步掌握过程构建的阶梯式成功体验以及每次声乐技能突破强化的“我能行”自我认知,其音乐能力向一般能力的泛化效应显著提升自我效能感 [3]。群体层面,合唱所需声音融合要求下参与者持续调整发声状态以适应整体音响效果所累积形成的微观层面互动构成强大社会支持网络,且音乐表演目标导向特性提供的团队协作明确任务焦点与音乐审美体验共享创造的超越言语情感联结二者结合,使合唱团体成培育心理韧性的理想社会支持系统。
结语
基于花城版教材的合唱训练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积极干预效果经实证分析得以验证,其表明音乐要素的神经心理调节机制与团体协作的社会支持功能共同构成心理韧性培养的有效路径,这一跨学科探索不但拓展了音乐治疗在教育心理领域的应用实践,而且为本土化心理健康干预方案设计提供新思路,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细化不同音乐元素与心理韧性各维度的作用机制以开发更具针对性的音乐干预课程体系,从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莲莲 , 文竹 . 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班级合唱中的实践与运用——花城版教材的深圳本土化研究 [J]. 儿童音乐 , 2020, (04): 70-74.
[2] 叶晓晨. 奥尔夫音乐治疗学生不良心理的价值分析 [J]. 作家天地,2020, (13): 148-149.
[3] 胡扬欣. 歌唱治疗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 中南民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