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保护工程中生态修复治理技术
张盈盈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鱼台县分局 山东省济宁市 272300
引言:水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水体自净能力不断减弱。生态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水环境治理手段,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围绕水环境保护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探讨其应用现状和优势,旨在为实现水质改善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主要影响因素
(一)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例如,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数量锐减,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强。水质下降不仅影响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安全,还威胁到居民饮用水安全,引发多种疾病。同时,水污染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负担加重[1]。因此,加强水环境保护,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二)工业废水与农业面源污染
工业废水排放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以钢铁、化工和制药行业为例,其废水含有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质,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中毒害生物,破坏生态链。与此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因农药和化肥使用过量而广泛存在,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平原,氮磷过剩引起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频发,影响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农业污染往往分散且难以集中治理,需要推行科学施肥和农田管理,综合控制面源污染,才能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
(三)生活污水排放及气候变化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激增,生活污水排放量快速增加。许多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导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造成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超标,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公共卫生隐患。例如,部分城市周边水体季节性富营养化现象明显,威胁居民健康。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和分布不均,极端天气频发,水体温度升高,影响微生物代谢和水体自净能力,加剧水质波动,给水环境治理增加难度。因此,应结合气候适应策略和污水处理技术升级,实现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与水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二、湿地修复技术
(一)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表现为其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和卓越的水质净化能力。湿地植被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如氮和磷,减少这些污染物对水质的负面影响。同时,湿地中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与转化,将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降低水体的有机负荷。湿地底质中的沉积作用则帮助截留悬浮颗粒和部分污染物,防止其进一步扩散。此外,湿地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支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湿地综合的生态功能使其成为水环境保护的重要自然屏障。
(二)人工湿地构建与植物配置
人工湿地设计致力于模仿自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构建生态净化系统。芦苇和香蒲等湿地植物因其较强的吸收和耐污染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此类系统中。这些植物不仅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还通过根系释放的氧气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植物根系繁茂,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有助于悬浮颗粒的沉降及污染物的截留。同时,根系为微生物群落提供丰富的附着面,促进微生物繁殖,进一步提高水体净化效果。整体植物配置合理的人工湿地能够有效改善水质,缓解水体污染压力。
(三)湿地修复的应用效果
实际应用中,湿地修复技术在水质改善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处理后的水体氮、磷浓度明显下降,污染物含量减轻,有机物负荷降低,水体透明度明显提升。湿地环境改善使得水体溶解氧含量得到增强,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促进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完善 [2]。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鱼类、两栖动物及微生物群体数量逐步增加,生态链结构趋于健康稳定。同时,湿地系统对流域水环境起到了缓冲和调节作用,有效降低洪涝和干旱对水质的影响,保障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湿地修复已成为现代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三、生物滤池技术与生态浮岛技术
(一)生物滤池的工作原理
生物滤池利用多孔滤料为微生物群落提供附着和生长的空间。水体流经滤料时,附着在滤料表面的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分解有机物,将复杂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简单的无害物质。同时,微生物还参与氮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有效去除水中的氨氮和硝酸盐,减少氮素污染。滤料材料多样,包括石英砂、陶粒和生物塑料,具有良好的物理过滤和生物载体功能。在某市生活污水处理中,生物滤池采用陶粒作为滤料,微生物在滤料表面繁殖,分解大量有机污染物。该系统有效降低了氨氮浓度,实现了污水中有机物的稳定去除。生物滤池结构设计合理,可以实现对不同水质的灵活调节,保持系统运行稳定。该技术适应性强,维护简便,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生态治理领域。
(二)生态浮岛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浮岛由浮筒组成,确保整体漂浮在水面,载体植物种植于其上,植物根系悬浮于水体中。植物根系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附着平台,微生物利用根系释放的氧气加速有机物和氮磷污染物的分解。浮岛上的植物通过吸收营养盐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改善水质状况 [3]。漂浮结构为水禽、昆虫和鱼类提供栖息和繁衍场所,促进生态多样性。浮岛的设计便于安装与维护,适应多种水体环境。某水库采用生态浮岛技术,浮岛上种植芦苇和香蒲,植物根系悬浮水中,促进微生物分解营养盐。浮岛改善了水体透明度,减少了蓝藻水华现象,同时为水禽和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增加了水体生物多样性,提升了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三)技术综合应用与发展趋势
现代水环境治理倾向于将生物滤池、生态浮岛与湿地修复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多级、多功能生态修复系统。各技术间优势互补,提升整体净化效果和生态恢复能力。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水质变化,实现动态调控和远程管理,增强系统运行效率。新型环保材料如生物炭和纳米材料被引入滤料,提高污染物吸附和降解能力。技术集成推动生态修复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可持续性。
四、结论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展现出重要价值。湿地修复有效提升水质,恢复生态多样性;生物滤池通过微生物分解实现有机物和氮磷污染物去除;生态浮岛结合植物和微生物作用,增强水体净化及生态功能。三者协同构建多层次治理体系,适应不同污染状况。随着智能监测和新材料的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高效、智能和可持续。未来,应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推动水环境保护向绿色与智能方向发展,实现水资源安全与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杨娟 , 徐海涛 , 冉巧玲 . 水生态修复治理技术在水环境保护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5(17):123-125.
[2] 贾冬梅 . 水环境保护工程中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J]. 水上安全 ,2024,(13):95-97.
[3] 梅林武 . 水环境保护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治理技术 [J]. 科技资讯 ,2024,22(07):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