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与挑战
张云
郸城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河南省周口市 477150
摘要:档案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嵌入与流程再造实现管理效能跃升,但在实践中遭遇多重发展壁垒。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面临技术工具与业务流程脱嵌、制度更新迟滞于技术发展等结构性矛盾。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提出分级分类的标准化体系构建、弹性规则框架设计等系统性对策,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数字化监督机制创新,推动档案管理模式实现从物理存档向智慧服务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档案管理、协同共享、制度规范、业务流程重构
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资源体系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要求。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档案数字化转型进程直接影响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能与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当前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数据共享等政策加速落地,但传统档案管理在技术融合、制度适配等方面存在系统性滞后。本研究为破解转型过程中的技术悖论与组织惰性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现实困境
(一)技术应用与业务流程适配性不足
一方面,部分单位在引入数字化技术时存在系统功能与业务需求错位的现象。技术工具多聚焦于数据存储与检索等基础功能,未能覆盖档案分类、鉴定、销毁等全流程管理环节,导致核心业务环节仍依赖人工操作。另一方面,技术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与实际业务逻辑存在割裂,如电子签章与审批流程脱嵌、元数据标准与业务规范冲突等问题频发,加剧了管理成本与操作复杂度。上述技术应用与业务流程的脱节,直接造成资源重复投入与利用率低下,更导致档案数字化进程呈现碎片化特征,难以形成系统性支撑,最终制约组织整体数字化转型效能的释放。
(二)数字化资源与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其一,部分单位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过度强调硬件升级与数据采集,忽视人员技术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性。档案数字化设备与管理系统持续迭代,但既有人员缺乏数据分析、系统运维等核心技能,形成“高配低用”的资源配置矛盾。其二,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单一化倾向,传统档案管理人员占比过高,既懂档案业务又具备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导致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利用长期停滞于表层。这种资源配置的失衡,逐渐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其不仅造成数字化设备闲置与数据资产沉睡,更削弱了档案管理体系的创新驱动力,致使数字化转型陷入“重投入、轻产出”的实践困境。
(三)制度规范与数字化发展脱节
首先,部分现有档案管理制度仍以纸质载体为基础设计,未能同步覆盖电子档案全流程管理需求。例如电子档案法律效力认定、元数据规范及隐私保护等关键环节存在制度真空,导致操作层面缺乏统一执行标准。其次,数字化技术迭代速度与制度更新周期存在明显断层,区块链存证、智能鉴定等新技术应用缺乏配套规范支撑,形成“技术先行、制度滞后”的监管盲区。此类制度与技术的结构性脱节,加剧了档案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风险。其既诱发数据篡改、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又因合规性争议抬高跨部门协作成本,最终导致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陷入低效循环。
三、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一)业务流程标准化重构,增强技术适配性
首先,需建立全流程业务图谱以实现管理环节的精准映射。通过系统梳理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核心环节的操作规范,绘制可视化流程图解构非标准化操作节点,明确各岗位的权责边界与技术介入点位。其次,应构建分级分类的标准化体系,针对文书档案、专业档案等不同类型制定差异化处理标准。在电子文件归档环节实施前端控制策略,将元数据著录规则嵌入业务系统设计,确保数字档案生成阶段即符合格式规范与结构要求。再次,需建立技术适配的动态调整机制,依据业务流程重构进度分阶段推进系统功能迭代。在技术部署初期优先开发与核心业务强关联的模块,后期逐步扩展至辅助性功能,通过小步快跑的升级模式降低系统与业务融合风险。最后,应完善标准化实施的监督反馈体系,设立跨部门协作小组定期评估技术应用成效,建立量化评价模型,为持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第一,构建分层递进的培训体系以弥合能力断层。针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制定差异化提升计划,对基础操作人员开展数字化工具应用培训,重点强化电子文件归档、元数据著录等实操技能;对中层管理者增设数据治理与流程优化课程,培养其跨部门协调与系统规划能力;对决策层则通过行业交流与政策研讨,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认知水平。第二,实施岗位结构动态调整策略,依据数字化转型进度重新定义岗位职责。在保留传统档案整理岗位基础上,增设数据分析师、系统维护专员等新型职位,建立“业务+技术”双通道晋升机制,通过轮岗制度促进人员知识结构交叉融合。第三,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高校联合开发档案数字化专业课程。定向培养具备档案学、信息管理双背景的毕业生,同时设立实习基地提供实践指导,确保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第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以稳定核心队伍。将数字化技能认证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对参与跨部门协作项目的人员给予专项奖励,并通过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员工开展档案数据挖掘、知识服务等前瞻性研究。
(三)动态管理制度设计,保障合规运行
其一,建立制度迭代的周期性评估机制。依据数字化转型阶段特征设定制度修订周期,在电子档案管理、数据安全等核心领域实施年度评估,结合技术演进与业务变化动态调整管理细则。通过组建由档案、法律、信息技术多领域专家构成的评估小组,系统识别制度盲区与冲突条款,形成结构化修订建议清单。其二,构建弹性规则框架以适应技术不确定性。在数据长期保存、隐私保护等关键环节采用“核心规范+补充条款”模式,明确不可变更的基础性要求,同时为区块链存证、智能鉴定等新技术应用预留解释空间。其三,强化制度执行的数字化监督能力。将合规性要求嵌入档案管理系统操作流程,设置电子档案流转轨迹追踪、权限变更自动留痕等技术管控节点,通过系统预设规则阻断违规操作行为。其四,完善跨部门制度协同对接机制。联合业务关联部门共同制定数据共享、联合归档等协作规范,建立制度冲突的快速协调通道,针对交叉管理领域实施联合审查制度,确保制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其五,建立违规风险的三级预警体系。根据制度执行数据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对高频违规操作实施黄色预警并启动人工复核,对系统性制度缺陷触发橙色预警并启动专项调研,对可能引发法律纠纷或数据泄露的风险点启动红色预警并实施熔断机制。
结语
本研究揭示了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机理与多重阻滞因素。系统性解构了技术嵌入与组织变革的互动规律,提出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档案管理转型分析框架,深化了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认知。未来研究需持续追踪数字化转型中技术伦理风险,探讨区块链存证等新技术的合规性边界,以及长期保存策略对组织记忆建构的影响机理,为数字文明形态下的档案管理理论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宋丽伟.数字化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的运用探讨[J].兰台内外,2025,(07):25-27.
[1]苏淑娥.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困境及创新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5,28(04):175-177.
[1]许靖皎.浅议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内外,2025,(05):4-6.
[1]沈文芳.新时期提高事业单位分析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路径[J].兰台内外,2025,(0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