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事业单位的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闫洪丽
沂南县大庄镇农业和财经服务中心 276305
引言
数字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力,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发展逻辑。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粗放向集约的转型升级关键期。事业单位作为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服务模式能否适应数字经济新趋势,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渗透不断加深,信息平台、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生产、流通、管理等各环节,对事业单位的服务理念、组织形态与业务流程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以数字经济赋能为核心,系统梳理事业单位服务模式创新的路径与成效,探讨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发展方向,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数字经济驱动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 +,, 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数字经济赋能成为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传统农业发展面临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链条短缺、农民增收难等瓶颈。数字经济为农业注入创新动力,通过智能感知、数据分析、远程监控和智能决策,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细化和服务个性化。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资料与信息要素、科技要素的流动更加高效,促进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效益提升。事业单位作为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和服务保障的中坚力量,需要主动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在服务理念、手段、组织与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度变革。
二、数字经济赋能下事业单位服务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
首先,推动信息平台和数据资源共享。事业单位利用大数据平台、农业云服务、物联网终端,搭建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情监测、信息发布、技术咨询、市场对接等全流程数字化服务,打破地域与信息壁垒,提高服务广度和深度。其次,创新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机制。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协作,推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成果转化平台,提升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力。第三,强化个性化与精准化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事业单位为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经营主体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实现农技指导、金融支持、市场信息等资源的精准对接。第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事业单位通过培训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推动农技人员“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工具应用和数据服务能力。第五,积极探索“服务外包”“产业联盟”等新型服务合作模式,实现服务链条延伸和价值链升级。
三、数字经济时代事业单位服务创新的现实成效
数字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服务模式创新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组织化水平。农业生产环节,信息技术助力种植、养殖、田间管理自动化,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流通环节,电商平台、数字物流与供应链服务加快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速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数据共享和平台化管理,有效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农民创业等新业态。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提升,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接受度增强,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技服务和管理效率提升,农业气象预警、病虫害防控、农资供应等实现智能化,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基础。
四、服务模式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事业单位在服务创新中面临体制机制约束。部分单位管理理念与业务流程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对数字经济变革响应迟缓,缺乏有效激励和考核机制,导致服务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难度大,农情数据、生产数据、经营数据等分散于不同部门和平台,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问题突出,影响信息流动和智能决策效率。此外,信息化人才短缺,技术团队建设滞后,农技服务人员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在部分农村地区覆盖不足,网络服务、数字终端等硬件支撑有待完善。还有些单位对农民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响应不够,服务内容与农户实际脱节,影响数字经济红利落地。
五、服务模式优化与事业单位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要加快事业单位数字化转型与服务模式创新,首先应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完善事业单位数字化建设规划,明确数字农业发展目标,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推动管理流程再造。其次,加强信息平台与数据资源整合,推动各级农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构建统一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实现数据资源高效流动和服务协同。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在职培训、产教融合等多种渠道,提升农技服务队伍数字能力。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扩大网络覆盖和终端普及,确保数字经济服务“进村入户”。鼓励事业单位探索与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村经济组织等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推动服务链条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结论
数字经济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对事业单位服务模式提出更高要求。研究表明,事业单位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数据资源整合、技术推广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在农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未来,应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信息化能力建设,优化服务内容和流程,激发事业单位数字赋能农业的活力与潜能。通过多方协同与机制创新,推动我国农业向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 . 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J]. 农业经济 ,2022(7):12-16.
[2] 田艳华 , 许贵斌 . 事业单位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中的创新路径探讨[J].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23(3):34-39.
[3] 杨敏. 农业数字化转型下的公共服务创新机制研究[J]. 中国农业信息 , 2022(15):55-59.
闫洪丽(1962.02-)女 汉族 中级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单位:,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