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田丹 张昕 宁佳明玥

西安市浐灞御锦城小学

引言

语文不仅是学生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工具,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文的逐篇讲解,缺乏对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入挖掘,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个体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在此情况下,引入大单元教学模式成为了改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种可能路径,通过整合相关主题,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语言与文化的奥秘。

一、大单元教学模式概述

大单元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整合课程内容为核心,围绕关键概念或核心问题组织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此模式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通过设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项目,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大单元教学中,学习目标明确且连贯,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超越课本知识的局限,发展出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与实践技能,从而实现深层次学习的目标。大单元教学通常包含导入、探索、解释、精炼和展示等阶段,确保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并能有效地将所学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

二、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深化知识理解

大单元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多个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模块,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本的脉络,从微观上理解词语的精妙运用。教师可以整合多个文本,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同一主题下不同作者的观点与风格,从而提升对于文学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例如,围绕某一中心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探讨其共同点与差异性,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意义,更能让学生体会不同文体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表达方式[1]。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认知边界,使得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能够与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相互渗透,使学生在更广泛的背景中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从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二)提升综合素养

大单元教学模式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语文课堂中引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训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还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有深度的问题引导,促使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和归纳,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锻炼口才,增强自信心。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学习动力

教师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设计贴近生活、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满足不同语文水平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创设情景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当学生看到自己通过努力解决了复杂的问题或完成了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后,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去,这种积极反馈机制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步建立起自我驱动的学习机制,这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三、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主题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主题整合来构建知识网络,打破传统教学中单篇课文孤立教授的局限性,通过一个主题将多个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围绕某一主题的系列课程,将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语言特点等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学生通过这种整合式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还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主题整合方式,将识字教育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紧密结合,构建一个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的知识网络。以《天地人》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引入“天、地、人”三个核心概念,让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关系。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三个概念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互动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模型,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感受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的概念;在《金木水火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多样化的实物材料,如铁片、木棍、水杯、无焰酒精灯(需确保安全操作)以及泥土样本,让学生通过亲手触摸、观察,感受不同自然元素的独特质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木材可以用来建造房屋,水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来源,火则是烹饪食物和取暖的基础,教师需要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元素更为深刻的印象;进入《口耳目手足》的学习阶段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名为“身体部位大发现”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分组扮演医生和病人,使用听诊器聆听心跳声,用小镜子观察对方的眼睛和耳朵,通过触碰鼻子、轻拍手掌等方式,相互学习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及其功能。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熟悉身体结构,还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讲解《日月山川》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壮丽山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雄伟,通过视频展示高山峻岭、潺潺流水、瀑布飞泻等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色彩、形状和动态变化。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看到了哪些具体的景色,如“巍峨的群山”、“清澈的溪流”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新学的汉字,如“山”、“水”、“云”等,写下他们对所见景色的感受,让学生用简单的句子描述自己最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山很高,水很清”,或是“白云像棉花糖一样飘在山顶”。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新学汉字的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技巧,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会运用准确的词汇来描绘自然景象。

(二)情境模拟,强化实践能力

情境模拟是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通过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学习和探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情境模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体验并练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在过程中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其日后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识字》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文化与生活”的主题,通过情境模拟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在导入《对韵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诗歌创作工坊”的情境,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墙上挂满各种对联和诗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朗诵课文中“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样的对偶句,激发学生对语言美感的感知,并指导学生模仿文中的格式创作自己的对韵句子,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教授《日月明》一课时,教师可设置“时间小专家”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了解“日”和“月”不仅代表太阳和月亮,也是时间计量的基本单位。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简易的日晷模型和月亮周期变化的图表,通过演示日晷的原理和月亮从新月到满月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古代人们是如何根据日月变化来记录时间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日晷或月亮相位表,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手工操作能力;在《小书包》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我的学习伙伴——书包”这一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书包不仅是学习用品的收纳工具,更是伴随学习成长的伙伴。教师可以展示各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的书包,并讨论书包内物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合理规划书包内的空间布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组织一次“书包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自己的理想书包,以提升其设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升国旗》一课中,教师可设置“小小升旗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升国旗的过程,强化爱国情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悬挂一面国旗,并示范升旗仪式的标准流程,包括立正、行注目礼等动作。之后,安排学生轮流担任升旗手,通过模拟升旗仪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庄严时刻,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可通过组织“我为祖国唱赞歌”的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的生字编写赞美祖国的短诗或歌曲,并在班级内进行表演,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生字的掌握情况,同时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梯度设问,促进深度学习

梯度设问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需求,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这种方法的设计是为了避免学生停留在表面理解阶段,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帮助他们挖掘知识背后的深层含义。教师可以通过梯度设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寻求答案。学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逐渐提高学生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5]。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为了促进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第六单元《识字》时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梯度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表面知识向深层次的理解过渡。针对《古诗二首·池上·小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首先提出基础认知层面的问题:“同学们,请找出这首诗中提到的自然景物有哪些?”随后,提出理解分析层面的问题:“‘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浮萍会‘一道开’呢?”接着,进一步提出应用评价层面的问题:“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会选择哪些景物作为画面的主体?为什么?”最后,提出创新迁移层面的问题:“请试着用现代汉语改写这首诗,让它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在教授《荷叶圆圆》时,教师可以提问:“文中描写了哪几种动物和荷叶互动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荷叶是我的摇篮’?这里的‘我’指的是谁?”进一步,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一片荷叶,你会怎么形容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一下,除了文中提到的动物,还有哪些生物会与荷叶产生有趣的互动?”;在《要下雨了》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一遍文章,提问:“课文里提到了哪些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接着,教师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小白兔看见蚂蚁搬家就知道快要下雨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提问:“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哪些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变化?”最后,教师可以提出拓展性的问题:“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和小白兔一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通过上述梯度设问的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整合、情境模拟和梯度设问等策略的应用,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完善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培养更多具备全面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 文 娟 . 小 学 语 文 大 单 元 教 学 核 心 学 习 任 务 的 设 计 原 则 [J]. 语 文 建

设 ,2024,(02):58-61.

[2] 王丽 . 大单元教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

究 ,2024,9(13):73-75.

[3] 龚 芳 芳 . 深 度 学 习 在 小 学 语 文 大 单 元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探 索 [J]. 学 周

刊 ,2023,(26):109-111.

[4] 朱群霞 . 大单元问题化教学策略与实施 [J]. 中小学管理 ,2023,(01):56-58.

[5] 吕映 . 大单元教学实现学习进阶的三个要点 [J]. 语文建设 ,2023,(1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