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化学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导向学习设计与应用

作者

石明梅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丘北中学 云南文山 663200

一、课标分析

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指导,依托生活真实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本课程。

以“面条、馒头、油条的制作”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以物质在生活中的用途对比,导出学习方法。再紧扣情境设计问题导向,进行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结合方程式表达实验现象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 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逐步形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能力。焰色试验直观验证“元素共性”,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节日盛况,呼应课题,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利用第一章所学习的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分类学习,直观验证“元素共性”,深化学生对“元素观”“物质分类观”的理解,完善学生对“钠元素在不同存在形式下性质”的认知,形成“单质→化合物→元素特性”的完整知识链,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共性与个性提供思维和研究模型。

学生已学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和一些用途,知道两者的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多数学生已了解“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能理解“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这一核心,为理解“两者焰色相同”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 Na2C03 、NaHCO3 的物理性质及碱性强弱。

2.掌握Na CO 、NaHCO 的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

3. 知道焰色试验的原理和操作。

四、教学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

重点:Na CO 和NaHCO 的主要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焰色反应本质原理。

难点:性质差异的微观解释与物质转化关系的灵活应用

五、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问题驱动 、对比实验启发、信息技术使用

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问题导向 - 实验探究、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边讲边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舍去了与碱、盐反应的教学,因为已在物质转化和离子共存部分有所讲解,所以想通过题的方式呈现回忆即可。将科学探究精神融入教学当中。从生活引入,以实验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形式展开,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辅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