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
张理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固玛镇寄宿制中学 845150
引言
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了解过去、培养人文素养至关重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要求学生能够依据可靠史料对历史进行合理分析与判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度,更能让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历史,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深入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实证探究的内在动机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对史实的单向讲解与结论传递,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真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本质上依赖于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和能力。因此,教学的首要环节应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引导其从“接受者”转变为“探索者”。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依据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创设具有代入感和思考价值的历史情境。
例如,在教授“汉朝统一西域”这一课题时,教师可尝试摆脱直接陈述西域都护府设立背景和意义的常规教法,转而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决策情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若你身处汉武帝时代,面对遥远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西域,将作出何种战略选择——是动用军事力量进行征服,还是优先采取外交和经济手段进行和平交往?请阐述你所作决策的依据。这一问题并未预设唯一答案,却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角色意识和探究动机。在此情境驱动下,学生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会主动查阅各类历史资料。他们可能观察汉代丝绸之路地图以分析地理要素,阅读《史记》《汉书》中有关张骞通西域的记载以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甚至尝试对比汉朝与匈奴的兵力及资源状况。通过查找、筛选和运用这些史料,学生实际上模拟了历史研究中的实证过程:他们不再简单地记忆结论,而是学会依靠证据构建自己的历史解释,从而在实践层面上初步领会“论从史出”的治史思想。此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参与度,也更符合历史学科本质中重视证据与逻辑的精神。
二、巧设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实证思维的逐步深化
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应当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历史思维的核心。这些问题应当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体系,帮助学生掌握从史料提取到历史解释的全过程。如在讲授唐朝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唐玄宗敕谕焉耆王》的文献,提出第一个问题:从这份历史文献中,大家能够发现哪些重要信息?这个问题着重训练学生从原始材料中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基本信息后,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将这份敕谕的内容与教材中的相关叙述进行对比,你认为唐朝采取了怎样的治理策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将零散信息进行整合,开始进行初步的历史分析。最后,教师提出更具深度的问题:有些同学认为唐朝在西域的统治较为薄弱,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安西都护府的设置背景,以及突厥、回纥等民族的活动史料,详细说明你的理由。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史料,进行辩证思考和深入论证。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被自然地引导到更深的层次。他们需要不断调用不同的史料进行比对分析,逐步构建自己的历史认识。每个问题都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基础上,既保持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思维训练流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证能力,也使他们体会到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从而真正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
三、组织多元史料对比与分析,锤炼学生批判性思维
历史研究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证据的多样性和解释的多元性。单一史料往往只能展现历史某个侧面,甚至可能带有特定立场或局限。因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成为史料实证素养培育中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比对分析,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
在讲授多民族交往与中华文化交融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准备三类各具特色的史料:中原王朝正史中关于西域的记载、新疆当地出土的墓葬壁画实物资料,以及现代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首先让学生分别阅读这些材料,思考每种史料分别记录了哪些历史现象。比如正史可能强调中央王朝的治理政策,壁画则直观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场景,而考古报告则提供物质文化层面的证据。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史料会呈现不同的历史画面?这些差异是由于史料作者立场不同,还是因为史料性质本身决定的?哪一种史料更加可信,或者它们各自的价值和局限在哪里?通过这样的探讨,学生逐渐明白历史研究需要综合多方证据,不能简单采信单一来源。最后让学生尝试将这些史料相互印证,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图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批判性地看待史料,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历史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他们开始理解历史结论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方验证,任何单一证据都不能轻易成为定论。
结语
总之,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它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探究历史的引导者和协作者。通过情境化、问题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将实证精神无声地浸润到每一堂课中,才能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
的同时,更收获一份可受益终身的求真智慧与人文底气。
参考文献
[1] 朱如奇 . 指向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探究性问题设计策略 [J]. 中学历史教学 ,2025(5):56-58,44.
[2] 张少媚 .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47):142-145.
[3] 李兴 .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37):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