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赏析:激活高中古典文学阅读兴趣的路径与实践
谢欢
贵州省镇宁民族中学
一、引言
高中古典文学教学中,学生因“文本晦涩、距离感强”导致兴趣低迷,而“‘名人、名作、名评’赏析”(简称“三名”赏析 )以“人物为纲、作品为核、评价为翼”,搭建贴近学生的古典文学认知桥梁。本篇将会结合教学实践,深入解析其激活阅读兴趣与素养培养的双重价值。
二、“三名”赏析的兴趣激活机制
2.1 名人:打破文化距离,唤醒情感共鸣
拿教苏轼的课文举例,老师可以课前让学生搜集苏轼的生平故事,上课的时候大家一起分享“乌台诗案”“东坡种地”这些小故事。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写豪放词的大文豪,遇到困难时也有幽默的一面。很多学生都说,这些名人故事让古典文学变得“有温度”了。这种从真实人生经历中产生的情感共鸣,不仅让他们一开始就有了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更让他们明白:古典文学不只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和真实鲜活的人生紧紧相连的精神记录。
2.2 名作:聚焦文本特质,解锁语言魅力
老师可以选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设计“词眼寻踪”活动:指引学生圈画“莫听、何妨、谁怕”等关键词,辨析词作“以小见大”的语言智慧;再结合个人经历畅谈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理解。学生反馈“读懂词眼,不仅理解了作品力量,更找到了与古人对话的支点”。这种从文本解读到自我观照的过程,推动阅读兴趣从认知层面深化至情感层面。
2.3 名评:引入多元视角,激发思辨热情
引入梁启超“东坡之词,气魄极大”、王国维“东坡之词旷”等评价,组织“名评辩论赛”,辩题“《定风波》是‘旷’还是‘豪’”,要求结合词句细节与词人经历佐证观点。多元观点碰撞中,学生为找依据反复读作品、查资料,一般的学生表示“因辩论,多读了好多遍,还发现了之前没注意的细节”,思辨驱动让阅读兴趣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形成持续深入的学习内驱力。
三、“三名”赏析的素养培育实践
3.1 语言建构与运用:从“零散积累”到“系统整合”
借助“名人、名作、名评”这三个要点,能帮学生搭起一个“词—句—篇—评”的语言学习网络。比如学苏轼的作品时,先让学生整理“大江东去”这类经典词句,再联系他“豪放旷达”的语言风格;然后结合梁启超说他“气魄极大”这类名家评论,来理解“雄浑”“疏朗”这些专业说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系统提高。教学之后,学生在“古典文学词汇运用”测试中的成绩很明显的提高了。
3.2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线性理解”到“多维思辨”
“三名”赏析能帮高中生提升思维能力,让他们从简单理解变成多角度思考。具体来说,先是通过名人故事培养形象思维,再分析名作文本锻炼逻辑思维,最后结合名家评论学会辩证思维,一步步提升。比如学《赤壁赋》时,先结合苏轼被贬的经历理解写作背景(形象思维),再理清文中“水月之喻”的论证逻辑(逻辑思维),最后对比人们对“主客问答”的不同评价(辩证思维),这样思维就能分层进步。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情况来看,主动思考、提出自己见解的孩子更多了。
3.3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被动感知”到“主动表达”
“三名”为审美提供多维素材:苏轼“一蓑烟雨”的人格美、《念奴娇》的意境美、王国维“境界说”的评价美。学生在“名人审美人格—名作审美意境—名评审美观点”联动中,掌握“意象分析”“情景交融”等鉴赏方法,尝试用“名评式语言”点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如“语淡情深,于质朴中见千钧之力”,审美创造能力明显提高。
3.4 文化传承与理解:从“表面认知”到“深度认同”
通过“三名”,学生触摸文化脉络:苏轼“进退自如”的宋代文人精神、豪放词派“寄情于景”的表达传统、历代名评中“以文载道”的文化坚守。教学后,“传统文化认同感”问卷显示,学生对“宋代文人精神”“古典文学价值”认同度提高很多,能将“豁达处世”等精神内核融入生活,文化传承素养落地见效。
四、教学反思与优化建议
4.1 现存问题
4.1.1 名人筛选失衡
过度聚焦热门名人(如苏轼、李白),忽略小众文化人物(如谢灵运、庾信),使学生对古典文化的认知局限于“大众标签”,难以触及文化多样性,限制文化视野的拓展。
4.1.2 名评解读浅显
止步于“观点呈现”,仅仅让学生识记梁启超、王国维等的评价结论,未关联评论家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与理论体系,使得学生对评价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思辨深度不足,很难形成独立的评价视角。
4.2 优化策略
4.2.1 文化视野拓展:建立“古典文化名人资源库”,按“山水田园”“边塞豪情”“隐逸风骨”等文化特质分类,既保留苏轼等核心人物,也纳入了谢灵运、庾信等小众人物及其代表作品,通过对比阅读(如谢灵运与李白的山水诗风)丰富文化认知维度。
4.2.2 名评深度挖掘
引入“知人论世”法,解读名评时同步补充评论家的背景信息,比如分析王国维对苏轼的评价时,结合其《人间词话》中“境界说”的理论框架,带领学生理解评价背后的美学标准,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认知提出不同见解,加强思辨厚度。
五、结论
“三名”赏析作为激活高中古典文学阅读兴趣的路径,核心是打破传统教学“重灌输、轻体验”的困境,通过名人感召、名作剖析、名评参照,构建“认知—情感—实践”阅读生态。实践中,它以具象故事消解距离感,借细读法触名作内核,凭多元评点拓思维,扭转“枯燥晦涩”印象,推动兴趣从被动到主动,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文化传承素养,帮他们建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不过实施时要避免流于形式,以后还可以结合视频、音频等跨媒介方式让兴趣更持久。总的来说,这种方法不仅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教学模式,还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能为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千里 . 浅议高中语文古典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J]. 学周刊 ,2022, (34): 154-156.
[2] 林庆章 . 高中语文古典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初探 [J]. 黑河教育 ,2021, (10): 20-21.
[3] 李佳 .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之古典文化作品教学探究 [J]. 试题与研究 , 2020, (29): 18-19.
[4] 周玲依 . 高中语文教材古典小说版块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 2020.